缩略图

基于AI技术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王茜

江西警察学院

引言

大学语文肩负着传承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而诗词鉴赏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环节。《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蒹葭》 情感;杜甫的《登高》被誉为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词作风格各异却都饱含深情。传统诗词鉴赏教学多依赖教师的讲解, 停留在表面。AI 技术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可能,它能借助多种 引导学生 更深入地走进诗词世界。因此,探究基于 AI 技术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诗词鉴赏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AI 技术在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体

(一)辅助诗词文本解析

AI 技术凭借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可对诗词文本进行多维度的深度解析,为学生理解诗词奠定基础。对于《诗经・蒹葭》,能提取 “蒹葭”“白露”“伊人” 等核心意象,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象征意义,梳理意象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核心内涵; 针对杜甫 拆解 的格律,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等句的对仗特点,解读 悲秋常作客, 年多病 中蕴含的多重情感线索;对于辛弃疾和苏轼的词,能追溯词作中典故的来源与含义,如辛弃疾词中常用的历史典故,苏轼词中化用的前人诗句,让学生理解典故在词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创设诗词鉴赏情境

VR、AR 等 AI 相关技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为诗词鉴赏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在《诗经・蒹葭》的教学中,可构建秋日清晨水边的 感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的朦胧氛围,体会主人公追寻 “伊人” 时的迷茫与执着; 州的秋景,让学生置身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壮阔而萧瑟的景 时的悲秋之情;针对辛弃疾和苏轼的词,可创设与词作创作背景相关的场景,如辛弃疾抗金的 场氛围,苏轼被贬后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作中情感的由来。

(三)拓展诗词关联探究

AI 技术能够构建庞大的诗词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探究,拓展学生的诗词视野。将《诗经・蒹葭》与后世具有相似追寻主题的诗词相联系, 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等, 让学生发现不同时代诗人对相似情感的不同表达,感知文学主题的传承与演变;把杜甫 《登高》与他的《春望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相联系,分析诗人在不同时期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 深化对杜甫 “诗圣” 精神的理解;将辛弃疾与苏轼的词进行对比,从用词风格、情感表达、创作手法等方面分析二人豪放词风的异同,如辛弃疾词的慷慨激昂与苏轼词的旷达洒脱,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豪放词派的多样性。

二、AI 技术应用于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与意境解读局限

诗词的情感与意境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AI 技术在解读时存在明显局限。《诗经・蒹葭》中那种朦胧的、若有若无的怅惘之情,通过文字难以精准描述, AI 更难准确捕捉并传递给学生;杜甫《登高》中蕴含的悲秋、思乡、忧国、病苦等多重复杂情感相互交织,AI 难以全面且深入地解读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广度;辛弃疾词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的壮志未酬之愤,苏轼词中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旷达超脱,

(二)个性化感悟引导不足

诗词鉴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每个学生因生活经历、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存在差异。然而,AI 技术的解 大多基 设的分析框架和固定的知识体系,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当学生对《诗经・蒹葭》 有人认为是美好的理想,有人认为是心仪的恋人时,AI 难以根据学生的独特想法进 对于苏轼词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情感,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体会,有人 的是对亲人的思念,有人体会到的是对人生的豁达,AI 无法根据这些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引导,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人文内涵传递欠缺

诗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人格魅力,这些人文内涵的传递是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要目标。AI 技术在传递这些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蒹葭》所体现的先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情感的真挚表达,是中华民族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AI 难以将这种文化基因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杜甫《登高》中展现的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AI 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这种情怀背后的责任与担当;苏轼在逆境中保持的旷达心态,辛弃疾始终坚守的爱国情怀,这些伟大的人格魅力,AI 难以通过技术手段完整地呈现,无法让学生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

二、诗词鉴赏教学中 AI 技术应用的

(一)强化 AI 与人文解读结合

为了弥补 AI 技术在情感、意境解读和人文内涵传递上的不足,应强化 AI 技术与教师人文解读的有机结合。AI 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负责整理诗词的字词含义、格律特点、典故出处等基础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教师则凭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教学经验,深入挖掘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意境之美,对 AI 的解析进行补充和升华。在《诗经・蒹葭》的教学中,AI 解析 “蒹葭”“白露” 等意象的基本含义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整体氛围,感受那种在追寻过程中既迷茫又执着的复杂情感,体会朦胧意境背后的审美价值;对于杜甫《登高》,AI 分析完诗歌的格律和对仗后,教师通过讲述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解读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蕴含的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悲叹,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深沉与厚重;在辛弃疾和苏轼词的教学中,AI 梳理典故后,教师阐释典故背后词人的情感寄托,如辛弃疾词中典故所体现的报国之志,苏轼词中典故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二)构建个性化鉴赏引导机制

利用 AI 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构建个性化的鉴赏引导机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AI 可以记录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的提问、笔记、练习等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难点和思维特点。根据这些分析结果,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资源和引导方式。对于对《诗经・蒹葭》的意境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推送相关的研究文章和同类意境的诗词,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对于在杜甫《登高》的情感理解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提供更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分步解读,帮助他们逐步理解;针对喜欢辛弃疾词的学生,推送更多其表现爱国情怀的词作,并设计相关的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偏爱苏轼词的学生,推荐其展现旷达人生态度的作品,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词作的内涵。

(三)深化人文内涵的技术传递

借助 AI 技术的多样化呈现方式,深化诗词人文内涵的传递,让学生在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领悟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利用 AI 技术构建诗词与历史文化的关联网络,将诗词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通过动画、音频等形式,展现《诗经》产生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蒹葭》所反映的先民生活和情感世界,体会其中蕴含的早期文化精神;利用 AI 技术还原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场景,结合《登高》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理解这种情怀的历史意义;通过虚拟人物对话等形式,再现辛弃疾、苏轼的人生历程,让学生在与 “词人” 的 “交流” 中,感受他们在不同人生境遇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如辛弃疾的坚韧不拔,苏轼的乐观豁达。

三、基于 AI 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构建

(一)构建多层级鉴赏体系

构建从基础到深度、由浅入深的多层级鉴赏体系,充分发挥 AI 技术和教师的各自优势,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基础层级由 AI 技术主导,负责诗词的 解释、格律分析、典故溯源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掌握诗词的基本 技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关联资源,引导学生感知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如在《诗经 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朦胧氛围;在杜甫《登高》的学习中 通过 AI 提供的关 联诗作,让学生对比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深度层级则由教师引领,结合 AI 提供的分析结果,深入探讨诗词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打造互动式鉴赏平台

打造一个融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多元化互动式鉴赏平台,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交流。在平台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如发表对《诗经・蒹葭》中“伊人” 象征意义的看法,交流对杜甫《登高》情感的体会,讨论辛弃疾与苏轼词的风格差异。教师通过平台及时回应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错误理解,拓展思考维度。AI 技术则在互动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实时推送相关的诗词资料、研究观点等,为互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分析互动中的高频问题和热点话题,为教师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通过这种多向互动,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使诗词鉴赏成为一个共同探究、共同进步的过程。

(三)形成动态化鉴赏资源库

利用 AI 技术的智能更新功能,构建一个动态化的诗词鉴赏资源库,为诗词教学提供持续丰富的资源支持。资源库不仅包含诗词原文、注释、译文等基础内容,还收录相关的研究论文、名家解读、历史背景资料、同类作品等拓展内容。AI 技术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教学需求和学生反馈,不断更新和补充资源库的内容。当有新的《诗经》研究成果出现时,及时纳入资源库,为《蒹葭》的教学提供新的视角;随着对杜甫诗歌研究的深入,更新《登高》的相关解读,丰富教学内容;对于辛弃疾和苏轼的词,不断补充新的赏析文章和关联作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这个动态化的资源库,能够为诗词鉴赏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先进性。

四、诗词鉴赏教学中 AI 技术应用的保障措施(一)提升教师技术运用能力

教师是诗词鉴赏教学的主导者,其对 AI 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 AI 技术培训,提升他们 的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培 包括 AI 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教学工具的操作方法、AI 与诗词教学融合的 通过培 I 工具辅助教学,如利用AI 进行诗词文本分析,借助 VR、 AR 技 学情境。 到 AI 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 验相结合,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AI 教学实践研究,探索适合诗词鉴赏教学的 AI 应用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二)完善诗词 AI 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 AI 技术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础。应加大对诗词 AI 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组织专业的教研团队和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符合教学需求的资源。 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确保诗词解析的准确性,同时采用生动形象 蒹葭》 《登高》及辛弃疾、苏轼词等经典诗词的专属 AI 教学模块,包含文本解析、情境创设、拓展资源等内容。建立资源审核机制,对入库资源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确保资源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鼓励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共享优质的诗词 AI 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对 AI 技术在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引导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评价内容应兼顾技术应用和教学效果, 既关注 I 技术 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和操作规范性,也重视学生在诗词鉴赏能力、人文素 兴趣 应多样化,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鉴赏成果展示等进行 价。 避免单纯以技术应用的多 来衡量教学效果,防止出现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现象。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 AI 技术的应用,确保基于 AI 技术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束语

基于 AI 技术的大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通过 AI 技术的辅助,学生能够更便捷地获取诗词知识,更直观地感受诗词情境。然而,AI 技术也存在情感解读局限、个性化引导不足、人文内涵传递欠缺等问题。通过强化 AI 与人文解读结合、构建个性化引导机制、深化人文内涵的技术传递等优化路径,能够构建更完善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提升教师技术运用能力、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合理评价机制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晓琴. 数字技术推动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探索[J]. 汉字文化, 2025, (12): 49-51.

[2]杜淑雯. 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具体运用策略[J]. 山西青年, 2024, (14): 187-189.

[3]王卓玉.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23, 12 (04): 27-28.

[4]夏文仙, 包娜.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3, (07): 108-109.

[5]杨玲玲. 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 科技信息, 2021, (27): 60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