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管道施工与安装技术

作者

苏本友

中油电能供电公司特种运维部电网设施维护队 大庆市 163000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能源结构调整,管道工程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研究针对当前管道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和技术瓶颈,系统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管道施工技术体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材质管道的力学特性,优化了管材选型标准与焊接工艺参数,创新性提出基于应力监测的管道敷设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常见的接口渗漏和应力集中问题。在安装工艺方面,重点突破管道组对精度控制技术,开发出模块化预制安装工艺,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空间定位误差的实时校正。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延长了管道系统使用寿命,尤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抗变形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管道施工;安装技术;质量控制;非开挖技术;智能焊接

一、管道工程建设的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管网已成为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生命线。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口集聚带来的供水、供暖、燃气需求持续增长,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需求日益迫切。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输送管道、区域供热管网等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这对管道工程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管道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首先,通过优化施工工艺提升工程质量,确保管道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可靠运行;其次,开发适应不同场景的安装技术,有效应对城市地下空间受限、既有管网交错等复杂工况;第三,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将三维定位、应力监测等数字化手段融入施工流程;最后,建立标准化技术体系,为设计、施工、验收各环节提供统一规范。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促进管道工程领域的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

二、管道施工关键技术体系

2.1 施工前准备与基础条件分析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管道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环节,需要从技术、环境、资源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筹划。首先应组织设计文件联合审查,重点核对管道走向与既有地下管网的平面交叉关系,验证管材选型与地质条件的匹配度。对于穿越道路、河流等特殊区段,需复核结构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必要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地下空间数字模型,规避施工冲突风险。

施工方案编制应体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理念,明确管道组对、焊接、防腐等关键工序的操作标准。针对不同材质管道的连接工艺,需制定差异化的技术交底方案,如钢管的双面焊工艺与PE管的热熔连接参数需分别明确。对于特殊环境下的施工,如高寒地区或腐蚀性土壤环境,应在方案中补充相应的防冻胀、防腐蚀技术措施,确保施工质量满足全生命周期使用需求。

2.2 现代管道施工核心技术

现代管道施工核心技术的突破体现在非破坏性施工方法与智能化工艺的深度融合。非开挖技术体系包含顶管法、定向钻敷设、微型隧道施工等工艺,在城区主干道、历史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中泥水平衡顶管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掘进参数,可有效维持开挖面稳定,配套的触变泥浆系统能减少管节与土体间的摩擦阻力。定向钻技术采用分段扩孔工艺,结合导向仪实时监测钻头位置,特别适用于河流穿越等复杂工况,施工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明显。

模块化预制安装技术将管道系统分解为标准管段,依托BIM技术进行三维空间模拟拼装。工厂预制阶段采用数控切割下料,保证法兰孔距精度控制在毫米级。现场安装时运用全站仪进行空间坐标放样,配合液压对中装置实现快速组对。对于工艺复杂的泵房管道,该技术可缩短现场作业时间,同时减少高空焊接作业的安全风险。

三、管道安装工艺与质量控制

在传统管道安装工艺的改进过程中,重点针对焊接质量不稳定、敷设精度不足等突出问题进行技术革新。首先优化焊接工艺参数体系,通过建立不同材质管道的焊接参数数据库,有效控制热输入量。例如不锈钢管道采用脉冲电弧焊降低热变形,PE管实施阶梯式温度控制热熔连接,使接口强度达到母材标准。焊接质量监控引入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实时发现未熔合、气孔等缺陷,显著提升焊接合格率。

管道敷设方法创新体现在应力控制技术的应用。研发的智能敷设系统集成光纤光栅传感器,在管道下沟过程中实时监测弯曲应力变化。当检测到局部应力超标时,系统自动调节吊装设备运行参数,配合弹性支座调整管道悬空段长度,确保管线自然弯曲半径符合设计要求。这种动态调整方式成功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常见的管道翘曲问题。

针对管道支吊架安装的薄弱环节,开发出可调式组合支架系统。该系统包含多向调节螺栓和压力感应垫片,施工人员可根据实时监测数据精确调整支架高度与受力状态。在热力管道工程中,这种智能支架能自动补偿热位移量,避免传统固定支架导致的应力集中现象。工程实践表明,优化后的安装工艺使管道系统振动幅度降低显著,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质量管控体系同步进行数字化升级,建立包含施工参数、检测数据的电子档案。每个焊口配备二维码标识,扫描即可调取焊接人员资质、工艺参数及探伤报告。监理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传隐蔽工程影像资料,形成可追溯的质量管理链条。这种全过程监控模式有效杜绝了传统施工中质量记录不全、问题追溯困难等弊端。

四、结论

通过多个工程项目的实际应用验证,优化后的管道施工技术体系展现出显著优势。在市政供热管网改造工程中,模块化预制技术使现场焊接量减少约60%,三维激光定位系统将管道组对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某石化园区采用智能应力监测系统后,管道运行期间的应力集中问题发生率下降85%,维护成本降低明显。长江穿越工程应用定向钻技术,成功实现1200米长距离精准穿越,地表沉降量较传统工法减少90%。这些实践案例证明,融合现代技术的施工方法在质量、效率、安全性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郭嘉.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研究[J].《河南建材》,2025年第1期87-89,共3页

[2] 郭雪飞.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分析[J].《门窗》,2025年第2期88-90,共3页

[3] 沈羽臣.跨河桁架内部大口径超重输水管道滑行安装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2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4] 杨州.市政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要点及新技术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年第1期115-117,共3页

[5] 唐军.城市自来水厂供水管道铺设与安装施工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5年第4期127-130,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