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课堂中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实践
薛娟
泰兴市香榭湖幼儿园
一、引言
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美术欣赏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兴学课堂” 秉持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将 “兴学课堂” 理念融入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不仅能让幼儿接触经典艺术作品,更能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开启幼儿的艺术探索之旅,助力其全面发展。
二、“兴学课堂”:理论溯源与内涵阐释
1.多元融合,协同促学
“兴学课堂” 融合了多种先进教育理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它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在幼儿美术欣赏中,幼儿基于对向日葵的日常认知,通过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不断丰富和重构对向日葵的艺术理解。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美术欣赏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视觉、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的发展。例如,幼儿在欣赏作品时描述色彩感受、用身体动作模仿向日葵姿态,便是多种智能协同发展的体现。
2.兴趣驱动,自主成长
“兴学课堂”强调“以趣启智、以美润心”,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其倡导的“情境创设 — 问题驱动 — 自主探究”机制,为幼儿美术欣赏提供了认知建构的脚手架。“兴学课堂”的核心在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鼓励幼儿自主观察、思考与表达,让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深入探索艺术作品的魅力,实现自主成长。
三、活动前奏曲:精心筹备,铺就艺术之路
1.教材解读:挖掘经典,传承艺术之美
梵高的《向日葵》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夸张的线条和富有张力的构图,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不仅是美术史上的经典,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精神内涵。选择《向日葵》作为教材,旨在让幼儿领略大师作品的魅力,感受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培养幼儿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
2.学情洞察:了解需求,把握学习起点
大班幼儿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色彩和形状有了初步认知。然而,他们 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尚处于感性阶段,缺乏对作品深层内涵的解读能力。基于此学情,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从简单的外形观察,逐步深入到对作品艺术元素和情感表达的理解,为幼儿的艺术学习搭建合适的阶梯。
3.资源准备:丰富素材,助力欣赏体验
为了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欣赏体验,教师进行了充分的物质和经验准备。物质准备方面,制作了精美的 PPT 课件,涵盖梵高的生平故事、《向日葵》系列 关艺术作品的对比赏析;准备了真实的向日葵实物,便于幼儿直观观察;同时,为幼 的绘 材料。经验准备上,活动前引导幼儿观看向日葵的照片和视频,让幼儿对向日葵的基本形态有初步印象,为欣赏艺术作品奠定基础。
四、活动进行时:趣味引导,开启艺术之旅
1.谜语导入:巧设悬念,点燃兴趣之火
活动伊始,教师以谜语 “高高个儿一身青,金黄脸蛋喜盈盈。天天对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 导入,瞬间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谜语这种充满趣味的形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后续的欣赏活动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2.实物观察:细致感知,积累表象经验
教师出示真实的向日葵,引导幼儿观察其组成部分,如圆圆的花芯、椭圆形的花瓣、挺拔的茎和翠绿的叶子,并鼓励幼儿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通过细致的观察,幼儿对向日葵的外形特征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经验,为理解艺术作品中的向日葵形象做好铺垫。
3.作品欣赏:深度探究,领略艺术魅力
色彩之妙:感知色调,体悟情感表达:教师展示梵高的《向日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色彩。通过提问“你在这幅画里看到了哪些颜色?”“画面中最多的颜色是什么?”“这些黄色都一样吗?” 等问题,让幼儿发现画面中以黄色为主色调,深浅不同的黄色相互交织,营造出明亮、活泼的氛围。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这种色彩搭配给人的感受,幼儿纷纷表达出 “感觉很温暖”“充满活力” 等感受,从而体会到画家通过色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线条之韵:感受动感,领悟生命力量:在欣赏线条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向日葵花朵的姿态,提问 “为什么向日葵是弯弯曲曲的呢?”“你们能从弯弯曲曲的线条中感受到什么呢?” 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感受到向日葵线条的夸张与扭曲,仿佛看到向日葵在风中舞动,充满了生命力。教师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向日葵的不同姿态,让幼儿更深刻地体验到作品中线条所传达的生命力量。
构图之美:剖析布局,理解层次变化: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向日葵的数量、大小和位置关系,让幼儿发现向日葵在花瓶中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通过提问 “数一数画面中有几朵向日葵?它们长得一样吗?在花瓶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呢?” 帮助幼儿理解构图的重要性,感受作品中富有层次感的美感。
4.对比赏析:拓展视野,深化艺术理解
在幼儿对《向日葵》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引导幼儿对比照片中的向日葵园地和绘画作品中的《向日葵》。通过对比,幼儿发现艺术作品中的向日葵更具表现力,画家通过独特的 手法赋予了向日葵更深的情感内涵。教师借此机会向幼儿介绍梵高的生平经历,让幼儿了解到画面中低下头的 向日葵象征着画家自己,尽管生活困苦,但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从而深化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
5.创作实践:放飞想象,展现创意风采
欣赏过后,教师鼓励幼儿化身小画家,创作自己心中的向日葵。在创作前,教师介绍绘画材料和操作要求,鼓励幼儿大胆构图,运用富有动感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尊重幼儿的创意,给予适时的启发和帮助。创作结束后,教师将幼儿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一同展示,组织幼儿互相欣赏和评价,让幼儿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6.活动延伸:拓展思维,延续艺术热情
为了进一步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延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教师设计了活动延伸环节。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引导幼儿尝试用暖色调表现秋天的树林、麦田、草地等。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幼儿在活动中所学的色彩运用和构图技巧,还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不同的主题创作中,不断提升美术素养。
五、活动成效:多元发展,见证成长足迹
1.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享受艺术乐趣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谜语导入时的好奇,到欣赏作品时的专注,再到创作环节的热情高涨,幼儿积极参与每一个活动环节。他们主动观察、思考、表达和创作,充分享受着美术欣赏与创作带来的乐趣,这表明 “兴学课堂” 成功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审美进阶:敏锐感知,提升鉴赏能力
通过对《向日葵》的欣赏和创作,幼儿对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元素的感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欣赏作品时,幼儿能够用更丰富、准确的语言描述作品的美感,如 “这幅画的黄色搭配得很和谐,看起来很舒服”“向日葵的线条很有动感,好像在跳舞”。在评价同伴作品时,也能从美术元素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3.情感升华:情感共鸣,培养积极心态
在理解《向日葵》所传达的情感过程中,幼儿与画家产生了情感共鸣。他们体会到了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着幼儿自身的情感发展。在创作中,幼儿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4.创意绽放:大胆创新,激发无限潜能
在创作环节,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向日葵作品。有的幼儿为向日葵添加了奇幻的背景,有的幼儿改变了向日葵的形状和颜色,展现出独特的创意。这表明 “兴学课堂” 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激发了幼儿的无限潜能。
六、实践反思:直面问题,探寻优化路径
1.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幼儿发展
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参与度和表现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性格开朗、艺术表现力较强的幼儿积极主动,而部分内向或艺术基础较弱的幼儿则相对被动。教师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对于内向的幼儿,采用鼓励式引导,给予更多表达的机会;对于艺术基础较弱的幼儿,提供更具体的创作建议和示范,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能力。
2.理解深度:丰富策略,助力情感深度体悟
尽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情感,但部分幼儿对《向日葵》所传达情感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丰富教学策略。如在介绍作品背景时,采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更生动的方式,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的经历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感受,加深情感共鸣。
七、优化策略:创新实践,提升教学品质
1.情境创设:多元情境,沉浸艺术氛围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教师将尝试创设更多元化的情境。例如,在教室中布置艺术展览角,模拟美术馆的展览环境,让幼儿在欣赏作品时更有仪式感;创设故事情境,将梵高的生平故事与《向日葵》的创作过程相结合,以故事串联欣赏活动,增强幼儿的代入感。
2.家园共育:携手合作,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家庭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向家长推荐适合幼儿欣赏的艺术作品,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美术活动,如亲子绘画比赛、家庭艺术欣赏会等。同时,鼓励家长带幼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场所,拓宽幼儿的艺术视野。
3.技术融合:巧用科技,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将积极探索将现代技术融入美术欣赏教学。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欣赏艺术作品,感受作品的细节和魅力;运用多媒体软件制作互动式课件,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的趣味性。
八、结语
本次以《向日葵》为主题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是 “兴学课堂” 理念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巧妙引导幼儿欣赏与创作,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幼儿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尽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反思和优化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将继续深入探索 “兴学课堂”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美育人,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艺术的海洋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Z]. 2012.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