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曹紫业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模式创新,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提出构建经济帮扶、精神帮扶和能力帮扶三位一体的综合帮扶体系。本文认为,通过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教育改革与企业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提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高校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帮扶模式创新

引言: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实施,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因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综合素质等因素陷入就业困境,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高校的持续发展。因此,探索有效的帮扶模式,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在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时,个人因素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因学习能力差而面临就业困境。他们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学习兴趣缺失,导致学业成绩不佳。这类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上显得不够扎实,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和高标准要求。此外,综合素质的不足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求职面试和实际工作中,他们的这些短板往往暴露无遗,从而降低了就业竞争力,增加了就业难度【1】。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来自边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他们不仅要面对学业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经济上的重负。这种双重压力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就业的积极性和就业质量。家庭背景的限制使得这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难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三)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同样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统筹规划,导致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这种脱节使得毕业生在求职时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其次,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后,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存在滞后现象。他们缺乏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化帮扶措施,导致这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迷茫和无助【2】。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帮扶模式创新策略

(一)政府层面的帮扶措施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就业政策,如设立专项就业基金,为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同时,提供就业创业补贴,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吸纳这些毕业生。其次,政府需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为此,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至关重要,通过该平台,毕业生可以获取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效率。此外,政府还可以实施安居工程,对首次购房的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购房补贴或贷款优惠,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从而更好地投身于工作。

(二)高校层面的帮扶措施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首先,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服务。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应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认清自身优势,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此外,加强校企合作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3】。

(三)企业层面的帮扶措施

企业在帮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通过设立专项招聘计划、开展校园招聘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企业。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体竞争力。其次,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特别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是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可以提前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招聘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校企合作项目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关注和加入。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通过三方联动的帮扶模式创新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这也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加强沟通协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就业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帮扶模式,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任丽娟."政企校" 三方联动开辟引才育才新渠道[J].党员干部之友, 2024(1):25-25.

[2] 孙金一,冯舒怡."政企校联动"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1期):18-21[2025-02-28].

[3] 张广明,赵亚琴,殷晶晶.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创新拔尖人才"政企校"协同培养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 2024(6):174-176.

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课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Y20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