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与科技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探究
关剑虹
沧州市上海路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明确跨学科课程的目标,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来促进语文与科技的深度整合,并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来推动深度学习。文章强调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与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力图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促进学生在多种学习情境中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发展,表明了跨学科融合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跨学科融合;小学语文;科技
引言
在教育改革浪潮下,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注重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提升,语文教学与科技跨学科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围绕新课标要求,从目标设定、教学设计、资源整合、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以及多维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小学语文与科技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
一、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明确跨学科融合课程的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小学语文教育开启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篇章,尤其在跨学科融合视角下,课程目标设立必须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三大核心素养,巧妙将科技素养的要求融入其中。目标确立是课程的框架,更是学生在知识背景、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上的多重契合,跨学科课程需要使语言和科技的联系从表象的“知识叠加”跃升到更深层的“思维整合”。
在新课标视域下,跨学科融合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要定位于语文的语言能力培养,还要拓展到逻辑推理、实证思维和探究创新的广阔领域,例如课程是让学生简单地掌握文字背后的信息,更是要求在语言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现象的多角度解读与分析,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1]。这种思维的转换体现为知识的跨学科迁移,更是学生对问题多重维度思考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学习中,课程目标不能只介绍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阅读相关科学资料,生成深刻的语文表达材料,反复磨炼表述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二、创新教学设计,促进语文与科技的深度整合
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设计应当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展开,借助跨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知识,促进思维的多元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与科技的整合设计中,教学强调实践体验和科学探究相结合,通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捕捉到细腻的情感和逻辑关系,更在科学现象探究中培养出严谨的思维习惯。
以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影子”为例,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影子的变化,让学生在“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的辨析中逐步建立起空间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出“踩影子”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观察影子的长度、形状和位置随太阳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影子的变化,还应启发学生思考影子变化的原因,甚至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例如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探索不同光源角度对影子的影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既能够体验语文中的方位词运用,又能够初步接触光学的基本原理。
三、注重学习资源整合,打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在新课标指引下,学习资源整合的核心是打破学科界限,将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中经历知识的立体化构建,其中语文与科技的跨学科融合,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利用现有教材,还需引入课外资源、数字化工具和实践场景,使抽象的知识概念得以具体呈现,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度的探究,可以内化为自身的素养[2]。同时资源选择与整合应着眼于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实验器材、科普读物、媒体资料等,使能够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发展认知、语言与思维的综合能力。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科普说明文为例,文章通过介绍纳米技术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到科技的奇妙与潜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纳米技术的视频演示、科学实验器材和实际生活应用的案例资料,将单纯的文字解读转化为立体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纳米材料的神奇特性时,可结合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触摸涂有纳米防水涂层的布料,观察水珠在布料上的滚动现象,体验纳米技术在日常防水材料中的应用效果。再者,可以通过引入医学领域中“纳米机器人”的相关动画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技术在治疗疾病中的可能性。
四、围绕单元主题,构建学习任务群以推动深度学习
在新课标框架下,围绕单元主题构建学习任务群应注重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路径来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进行多维度的探究,围绕主题构建的任务群要涵盖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结合科学探索、历史文化认知等多学科领域,打破传统课堂上单一知识点的限制,促使学生在综合学习中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3]。
在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中,该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精彩”这一主题展开,涉及到《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四篇课文,教师可以构建一个以“探索自然与科技的秘密”为主线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多层次的任务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主题。第一步,学生可以在学习《琥珀》时,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并撰写关于琥珀的科普小文章;第二步,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恐龙演化”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科学家通过化石来推断恐龙的飞行能力;接着结合《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设计出“探究纳米材料”的小实验,如制作纳米防水试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感受科技的神奇;最后在《千年梦圆在今朝》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围绕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开展讨论会,模拟航天科学家的科学梦想与创新历程。
五、多维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新课标视域下,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需要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特征,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反馈等。通过多维度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动态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支持。
同时多维度评价体系的落脚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个性发展上,为此,在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评价体系要深入探讨学生在多种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究精神,例如,可以在语文与科技融合的探究学习中,设计出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问题提出的深度、合作过程中角色的担当、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清晰度等,每一个层次都对应不同的学习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与科技的跨学科融合在新课标背景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学科内容的扩展,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清晰的课程目标、创新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和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群,学生可以在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建立起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同时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持续的反馈和支持,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莉.小学语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24,(05):119-121.
[2]吴佳琳.新课标下的小学低段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J].华夏教师,2023,(29):66-68.
[3]张缩影.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优化设计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