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孤独的三重境界

作者

马青爽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 苏州市吴江区 215200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小说《草房子》。选入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7 课。小说故事情节以主人公杜小康的放鸭子的故事梗概展开: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远离熟悉的油麻地家乡,到芦苇荡放鸭子的成长过程。通过少年杜小康的经历,对“孤独”进行了深刻且动态的解读: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它从最初的痛苦折磨,逐渐转化为个体觉醒与力量生成的契机。小说以简洁的故事情节为一大亮点,也因此以便以多文笔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本篇同本单元其两篇文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既有相同的儿童视角的艺术手法,又有异于二者的极为细腻的环境描和心理刻画,关注少年内心世界变化、成长过程体验等。在单元阅读提示中也提到: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文本解读时,抓住“孤独”为切入口,理解“成长”的丰富内涵。同时还要关注在人物内心“孤独”的内涵。即环境带来的孤独、内心挣扎带来的孤独、成长蜕变带来的孤独,进而全面解读“孤独”的三重境界:与孤独对抗的痛苦恐惧、与孤独对峙的清醒思考、孤独和解的成长蜕变。

一、第一重境界:与孤独面对的恐惧逃避

“无人可依的漂泊感” 这是最表层的孤独,源于现实关系的断裂或空缺。《孤独之旅》中主人公杜小康本是油麻地里家庭条件最好的,一直以来他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可这优越感却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道中落了的变故,让杜小康不得不辍学,并跟从父亲杜雍和离开自己熟悉的油麻地,远去不曾见过的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放鸭子。在一个孩子的内心,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投入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境地,这中漂泊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同一座倾圮的大山,硬生生地强压在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上的,这种体量的不对等关系,使他毫无对峙之力。无力感往往会引发进一步的恐惧感。所以,当杜小康跟随父亲赶着鸭群走向芦苇荡时,身后的家园离他越来越远。那一刻,孤独,便开始涌上心头。彼时的孤独对于杜小康而言,还仅仅出于孤独的第一重境界与孤独对抗的痛苦恐惧。

当孤独来临,杜小康的第一反应是逃避孤独。首先,他拒绝任何产生孤独的事物。例如,环境改变带来“漂泊感” 一个孩子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的生活状态时的不知所措和恐惧不安。文中写道:“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当他在睡梦中梦到母亲而哇哇大哭起来,大叫“我要回家”这杜小康面对恐惧的呼救,是最直接的逃避。可他向父亲提出这样的哀求时,父亲的故意无视和不回应,是他向外寻求关系的断裂,无人可依,这使得他内心感的恐惧愈加的强烈。其次 ,是他对环境的感知也加深他的恐惧感和逃避。例如“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此处的环境描写以更加细腻的笔触,鸭子在水中看似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实际上却必须按照主人的要求向前游去:要有规律,不停歇的向前游去。和对小康的处境极为相似。他不自由,也无法逃避,他要按着父亲的想法去做,他的哀求不会得到父亲的回应。写鸭子、扇面的水流,实则是将人物内心的无助的恐惧的孤独感的具体化。在环境描写中“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 ......”“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杜小康面对孤独的恐惧,都化作眼中的黑色的芦苇荡,这种深深的压迫感让他无法勇敢面对目前的孤独,唯有逃离,使他唯一的救赎。

二、第二重境界:与孤独对峙的清醒思考

孤独,首先来自于外界的空间隔离,主体并与外界长期对抗。但当这种对抗无果时,主体会将向外的对抗,转化为对内的自我审视,开始深入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清醒的思考,使主体在孤独中逐渐找到内心的平衡,从而获得一种超越外界干扰的精神自由。主人公杜小康在来到芦苇荡之后的日子里,从一开始与父亲倔强的对抗、哭诉哀求的行为,也开始慢慢的从关注外界到关注内心,自我审视,冷静思考。即使这种转变是无奈的被迫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但他已经能从“逃避孤独”的幼稚转向“直面孤独”理智。此时的他,已经到达了内心孤独的第二重境界——与孤独对峙的清醒思考。

白宗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环境交融互渗,成就了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构成了艺术的‘意境’文中”他对环境的感知也是内心世界的写照。“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天季青森森的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的掺杂在芦叶的清香中,使杜小康不时的用劲嗅着”“水边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他眼中的芦苇荡,显然已不再是他初次见到的模样,——如万重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已经能静下心来感受周围的事物,从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中逐渐发现芦苇荡的美的一面。他清楚地明白自己未来还要长久的面对孤独,而且不可避免、无处可逃。他虽然弱小,但必须像个勇士一样勇敢面对,不能退缩。这是他在孤独中清醒的思考后得出答案。他不再迷茫。虽然他还会在夜里听着父亲的鼾声独自流泪,会因想念母亲而偷偷哭泣,但从“独自”、“偷偷”这些细节可见,他已经开始学着独自消化自己的孤独情绪,不再是向父亲哀求“我要回家”杜小康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精神成长,”所以“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云,再面对着浩浩荡荡的芦苇 ,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的恐慌起来”。但更多时候,他开始“不说话”,在沉默中观察芦苇、风雨、鸭子,萤火虫,试图在孤独中寻找精神的支点。

三、第三重境界:与孤独和解的成长蜕变

孤独是什么?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回答,尼采和雅思贝尔斯都给出了我们答案是:孤独是强者的自我淬炼,在孤独中实现精神的独立与超越,在孤独的处境中,人被迫剥离世俗的依赖,直面生命的本质,孤独由此成为通向“超越性存在”的桥梁最终“成为你自己”。暴风雨之夜后杜小康,内心的孤独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与孤独对抗、思考,变成了与孤独握手言和,实现自己精神的成长蜕变。

暴风雨之夜成为环境描写的高潮部分,“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面对这样狂风肆虐的暴风雨来临之势。他内心依旧是害怕和恐惧的。但是此时的恐惧已经不同于他和父亲刚刚离开油麻地,以及初到芦苇荡时的害怕和恐惧。那是一种面对困难虽然害怕恐惧,却依然绝然有往直前,敢于担当的勇气。狂风掀翻了鸭棚,鸭子被冲散,芦苇荡在暴雨中“狂乱地摇摆”,仿佛要吞噬一切。这场极端环境是对孤独的终极考验,这种外部环境的恶劣和内心世界的坚毅形成的鲜明对比,也预示着杜小康成长蜕变的开始。

首先,杜小康的行为发生了蜕变——在寻找失散的鸭子时,他“忘记了恐惧”,在暴雨中奔跑、呼喊,甚至芦苇叶割破他的脸,芦苇茬戳破他的脚,也顾不得去查看一下。此时的孤独不再是痛苦,而是“与自我和解”的清醒—他开始的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起责任,依靠自己,不能再依赖父亲。当父亲看到一脸伤痕和冻得嘴唇发紫的儿子时,让他去窝棚休息 ,但杜小康却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这部分的描写,我们看到杜小康已经抛开之前占据他整个内心的“孤独”,代之以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他勇敢、无畏、担当、有种责任心。当杜小康找到丢失的十几只鸭子,却迷失在芦苇荡里,大声呼喊但得不到父亲的回应时,他没有像之前那样恐惧害怕,只是踩倒一片芦苇,躺下来。他内心的恐惧被“冷静”取代,脆弱被“坚韧”覆盖。他忘记了恐惧,真正的历经生命的暴风雨的洗礼,成长起来了。

其次,是杜小康内心情感的变化。在与暴风雨搏斗后的极度疲惫之中,他一步步地的意识到“精神自我”:当暴风雨平静后,他躺在芦苇地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但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一处的哭,并不同于他想念母亲时的哭、也不同于他对芦苇荡对孤独恐惧害怕时的哭。这是在历经了困境的磨炼后的轻松和释然。他的内心已经悄然发生了质变,此时的“觉醒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他也学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变化,所以“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当“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此时杜小康内心的“觉醒意识”更加清晰。此刻,他在暴风雨在中理解了“孤独也是一种力量”他的勇敢与痛苦无人见证,只能在与自然的对抗中独自完成蜕变,孤独成为成长的“催化剂”。他从一个脆弱单薄的男孩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不正是也孤独和解的成长和蜕变吗?

参考文献:

[1] 王小静 .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的叙事视角分析教学策略——以《孤独之旅》为例 [J]. 新课程 , 2025, (20): 77.

[2] 尹卓然 . 论《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蜕变之路 [J]. 语文天地 , 2025, 32(06): 37.

[3] 徐燕红 . 色彩美学观照下《孤独之旅》的文本解读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25, (18): 78.

作者简介:马青爽(1987.05--),河南省方城人,教育学硕士,现为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