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强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郝春颍
中共凤台县委党校,安徽淮南 232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外,现代农业领域同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广阔舞台。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淮南是农业大市,资源禀赋优越,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调研看,仍存在一些短板。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助推农业强市建设。
一、当前农业强市建设存在的短板
我市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是农业强市建设的最大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分散,产业集聚不足,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努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但目前农产品加工主要集中在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不足。例如,粮食加工以传统的米面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等研发和生产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提升有限。农业产业链较短,往往注重产中的种植、养殖与粗加工环节,却缺乏产前的科学育种与产后的产品销售、品牌管理等环节的延伸,导致农业产业效率较低,影响农民收入。2023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 652.88 亿元,同比增长25.43%,虽然增长态势良好,但与农业强市的目标相比,产业规模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截至到2024年10月,我市累计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14个,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33.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3%。但其中一些高标准农田存在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老化、配套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田基础设施前建后坏、边建边坏等问题较为突出,实际缩短了使用寿命和限制了功能发挥。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违规占用耕地建设工业园区、房地产项目等现象,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威胁粮食安全。
(三)农业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但对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略显不足。农业科研资金相对不足,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导致一些关键技术研发进展缓慢,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有待加强,我市每年引进与培养一定数量的农业专业人才,但与农业强市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相比,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例如,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营销、农业企业管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差,农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往往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就业,导致农业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也因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等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才队伍不稳定。
(四)农业科技成果贡献有限,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据统计,1至10月份,我市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助农活动,共服务农业企业285个,转化科技成果157个。但这些成果转化运行效率和效果有待提高,部分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推广面临诸多困难。虽然2023年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但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不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果。
二、助推农业强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特色产业,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1、立足县域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基于我市各地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引导培育发展个性化新质生产力,推进全要素、全产业链、价值链优化、重构和再造,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2、提升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满足消费需求。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确保农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运输体系、追溯体系、检测体系,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消费者信心。
3、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打造全国绿色高端食品加工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食品加工和销售等中下游延伸。
(二)提升农业设施建设水平,带动小农户发展
1、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修复老化失修的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排水能力。在高标准农田中,全面推广自动化采收装备、病虫害监测预警、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发展精准高效农业,提升粮食产量。
2、确保土地要素供给。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向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加速破除小规模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创新型组合的制约;建立用地优先序指导目录,优先满足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企业用地需求。
3、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托管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解决好“谁来种地”等问题,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推进“小田变大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条件。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的能力。
(三)加大农业研发投入,重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
1、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强化投入保障。各级财政要安排相适应的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业领域的研发推广。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强化财政与金融协同联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奖励补助等多种手段,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注意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
2、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推动人才跨专业合作、跨领域培养。加强乡村“新农人”培育,支持有条件的“新农人”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对接农科院、安徽农大、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引进一批具有原创精神、掌握前沿科技的适用人才。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引导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等,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水平。
3、要提升高技能一线农业从业人员的保障水平,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农业人才队伍向基层流动。同时,也要注重对本土人才激励与关怀,多关注“田秀才”“土专家”等这类群体的合理诉求。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注重产业服务的深度融合
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农业智能传感器、高端精密液压件、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尽快实现农机装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研发低排放、低噪声、低能耗的智能农机装备,推进农机企业低碳改造和绿色转型。
2、要聚焦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目标,加强农机高端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3、立足现有的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堵点卡点,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农民实际收益。
总之,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市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加强产业发展、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强市建设迈向新台阶。
作者简介:郝春颍(1985-),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三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