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与研究

作者

李春晓

邢台市第二十九中学 0540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一政策不仅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面临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难题。为此,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具、实验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与实施语文实践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实践活动设计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既涉及语言的基础知识,又包括文化的深入理解。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借助教具、实验等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操作和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理解深度[1]。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性。通过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参与其中,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向以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依托教具设计实践活动

教具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化和具体化抽象的语文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具的使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具有较强思想性和历史性的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常见的教具如字卡、图表、模型以及课文插图等,都能有效地辅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字卡能够帮助学生识记和拼读词语,图表和模型能够形象化复杂的语文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其思维发展。

以《纪念白求恩》这一课为例,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白求恩医生为中国人民无私奉献的事迹,展示了白求恩崇高的医德和大爱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示教具,展示白求恩的照片以及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事迹,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字卡游戏,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拼读和造句,既复习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课文情境的感知。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鼓励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文章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感。通过这些教具和活动的运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合实验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验活动是一种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索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通过文字实验、语言实验和文化实验等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语言的魅力,还能够锻炼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实验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模拟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感知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以初中语文《爱莲说》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语言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模仿古文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体验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语言美。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爱莲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爱花”或“爱树”文章。通过这种实验,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模仿和讨论,鼓励他们观察荷花的外观特征和内在品质,感受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不仅掌握了古文的语言技巧,也在实践中体会到《爱莲说》的思想精髓和文化价值[2]。

四、信息技术助力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互动平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增加课堂互动和实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互动平台、在线测评等多种方式,支持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的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即时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3]。

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岳阳楼的历史背景、景色以及范仲淹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通过虚拟实景视频展示岳阳楼的外观和湖光山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心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评和知识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文中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历史背景资料,共同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技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学生的参与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岳阳楼记》的内容,还能在互动和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

总结: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注重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式。通过依托教具、实验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能够激发其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未来的语文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应用,推动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储朝晖.“双减”需要教师的担当与能力提升[J].中国教师,2021(09):6-10.

[2]张英.落实“双减” 办“好教育”的学校行动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6):8-9.

[3]吴琳.五个“兼顾”:校长落实“双减”工作的应有作为[J].教育视界,2021(2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