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写生与赵昌《写生蛱蝶图》
杨永巧
云南大学 277700
(一)宋代画家写生方法
宋代之写生就是主观建构(意象)加写物之生意。在宋代之前,传统中国画观念主要是意象之物(想象的东西),如“九鼎的图案”本身是真实,但对于当时中原之人来说是想象的,正如《韩非子·解老》中的“象”。到宋代之后是写生,在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画家的写生是对着真实之物的摹写,这个“摹写”重点是对物之“理”(纹理)的记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但在思想上玄学得到了大力发展。此时受玄学观念的影响人们从注重天人感应理论转向对自然的关注,在这一思想转变下,更多人关注自然,关注具体物象。但是这种观念是将要的。阅读张东华老师的《格致与花鸟画》得知,唐人对生花生鸟的关注开启了五代北宋人论画标举“写生”之风。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儒生开始关注现实世界到宋代格致思想的出现,产生了写生(写物之生)观念,淡化意象造型观念。人们慢慢地从关注天象的变化转变为对自然物的关注,特别是在在宋代理学观念下,通过对真实之物的“格物(写生)”,获得对“先天之物”的理解,就是宋人的写生,通过格物之“纹理”,来想象“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在宋代之前,传统中国画观念主要是意象之物(想象的东西),如“九鼎的图案”本身是真实,但对于当时中原之人来说是想象的,正如《韩非子·解老》中的“象”。到宋代之后是写生,在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画家的写生是对着真实之物的摹写,这个“摹写”重点是对物之“理”(纹理)的记录。宋代写生就是对物体外轮廓(外形)的描写,或者是影
(水中的倒影、镜子)来展示物体的纹理。
到宋朝,图画开始不讲神秘性,因为写生(格物),意象开始与真实并行。“写生”是宋人折枝花鸟画走向繁盛的基础和内在条件,而宋代花鸟画中的“写生”意识就是画家格物思想在绘画中的生动体现。
宋人习画是从直接的观察写生开始的,写生即是对物象的生动描绘。在绘画史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画特别重视对真实物象的描绘。中国历代画家津津乐道的吴道子与唐玄宗的对话:“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强调中国绘画形象取得的途径在于画家对自然的
理解和概括,所以传统的中国画特别强调“默写”,即在概括自然形象后的创造而非照相式的描摹自然,更不是对古代或前人作品的临摹。“写生”概念的出现其实就是从对人物的写真向对花鸟、山水画写生的延伸。[1]
“写生”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当中创作主体与客体对象间重要的观照方式古已有之,从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宣和画谱》中的“目识心记”,都是写生在不同时期对传统艺术形式潜移默化的内化表现。[2]
(二)赵昌《写生蛱蝶图》考
《写生蛱蝶图》著录于《石渠宝笈》卷三十二,传为北宋赵昌所作。今存印鉴 41 处,题跋 4 处。其上无作者款印,但因明代董其昌题跋“赵昌写生曾入御府,元时赐大长公主者,屡见冯海粟跋,此其一也”,所以较为广泛的说法是认为《写生蛱蝶图》是北宋画家赵昌的作品,但学界对此仍存有争议。“赵昌《写生蛱蝶图》”这一概念的建立,也源自于董其昌将其断为“写生赵昌”之作。
《写生蛱蝶图》是一幅田园小景蝴蝶恋花图。画面上,秋花凋零,沿卷轴摇曳,轻灵振翅的蛱蝶翩翩起舞。在表现画面物体时,赵昌将土坡、枯叶、菊花、蝴蝶等都使用双勾填色的技法进行绘画,但线条区别于“黄家富贵”的工细严谨,更偏向于“徐熙野逸”。线条富有节奏和粗细变化,墨色也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进行了干湿浓淡的区别。用色上也有所区分,
花草植物用植物色为主,颜色清透,而蝴蝶敷色多次积染,显得更为浓艳厚重。画面中以蝴蝶形象最为传神,赵昌将蝴蝶翅膀上丰富的花纹和薄如纱绢的质感表现得栩栩如生。画中的线条除蛱蝶外几乎都偏干、随意,菜叶、秋花、红叶、菊花、枯芦、蛱蝶、蚱蜢、土坡均需勾线,并且线条变化丰富。此画所使用的勾线方法各不相同,细长的勾线笔适合画均匀的线条,例如蛱蝶和蚱蜢的外轮廓和脚、触须的细节处;蒜头笔更适合画有变化、灵活、随意的线条,例如花草荆棘等。
(三)宋代格物写生方法
中国画中的“写生”一词兴起于唐、五代时期,到宋代时大量使用。宋代写生即关注自然,观察事物(格物)的方法主要遵循“就近格”的原则,是《周易》中所说的“仰观俯察”,即用写生的方式记录眼前所见,其图像则是其透析自然之理的呈现。
对宋代的画家来说,写生就是一种以图像表现观察自然的格物形式。与人亲善、行动迟缓的动物,他们可以如唐人韩幹那样与动物交朋友,就近写生。但是对于野生的、凶猛的动物,在没有照相机、录象机和望远镜可借用的年代里,画家是如何观察研究的呢?画史中的一则记载道出了其中的观察方法,那就是易元吉入万守山观察獐猿习性的记载。对于与人亲近,又非训养的鸟类则采用笼养观察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对鸟类的观察研究,大量存世的宋人作品也证明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存在,如寄居屋檐墙洞的麻雀,如《驯禽府啄图》、《绣羽鸣春图》。鸟类和动物的写生也可分两类,一是笼养鸟类和动物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写生;二是深入自然进行观察写生。宋代小品画和折枝花卉的盛行,也是格物思想的产物。其写生方法也可分为两类,一是写生折下的树枝,犹如西洋绘画的折枝静物,二是截取自然中的一枝。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佚名画《花卉四段》。[3]宋代画家格物,其所格之物为日常生活中的事和物,方法是观察、体悟,其过程则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用文字记录观察、体悟的结果。如对植物(花、草、树等)观察、体验,记录其生长规律、种植方法等,则走向植物学;如对天体的观察、体验,记录月亮的盈亏,太阳的运行,则走向天文学……格物的结果,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科学研究。二是用色彩和图像记录观察、体悟的结果。如对花鸟的观察、体验,用色彩和图像的形式记录则促进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对山水树木的观察、体验则促进山水画的兴盛;同样,对社会人事的观察、体验,则促进宋代风俗画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