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力基建项目中土木施工与电气安装协同技术研究

作者

孟凡辉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 130000

引言

电力基建项目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与进度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土木施工与电气安装作为两个关键环节,其协同配合程度决定项目成败。本文旨在探索二者协同技术,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风险,确保电力项目高质量完成。

一、电力基建项目土木与电气工程界面分析

电力基建项目中土木与电气工程界面是指两类工程在空间、时间和技术上的交叉点,包括预埋件设置、孔洞预留、接地系统连接等关键节点。界面管理不当常导致返工修补、工期延误及质量隐患,如电气管线穿越结构部位的防水问题、变电站基础与设备安装的标高协调等。明确界面责任是协同工作的前提,需通过详细的界面清单将责任边界量化,确保各专业无缝衔接。

电力工程界面复杂性体现在专业交叉广、精度要求高等特点上。变电站工程中,土建结构需精确预留电气设备安装空间和荷载承受能力,输电线路工程中,杆塔基础施工与架线安装的配合尤为关键。技术界面还涉及抗震、防腐、接地等多重要求,需综合考虑结构安全与电气性能。建立标准化界面管理机制是解决协同问题的关键途径[1]。通过设计阶段的三维协同建模,可视化识别界面冲突,施工阶段则应建立联合验收制度,确保每个界面节点都经过多专业确认。土木与电气工程团队需共同参与技术交底,共享施工计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工程整体质量与效率。

二、协同施工关键技术与流程优化

协同施工关键技术首先体现在前置规划环节,通过精细化的工程分解结构(WBS)将土木与电气工作包有序衔接。设计阶段采用 BIM 技术进行碰撞检查,可提前识别管线交叉问题,采用参数化设计则能实现预埋件与电气设备的精准匹配,减少现场调整。基于工期网络计划的关键链管理方法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建与电气施工的最佳搭接。

施工过程中,动态协调机制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通过建立专业协调例会制度,及时解决界面问题,采用标准化的交接验收流程,确保土建完工区域满足电气安装条件。技术上,预制装配式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土建与电气安装的协同效率,如预制电缆沟、模块化变电站等。流程优化方面,精益施工理念对协同工作影响深远。通过消除各专业间的"等待浪费",实现施工节拍化管理,引入里程碑管理与节点控制,确保关键界面按时交付。现场施工中,采用可视化管理工具追踪协同进度,如电子看板系统,建立变更管控机制,规范土建与电气工程变更的评估流程,减少因变更导致的协同障碍。

信息化手段是协同施工的重要支撑。基于云平台的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实现了图纸、技术交底、质量验收等信息的实时共享,移动终端应用使各专业人员能快速响应现场问题,形成闭环管理[2]。多专业协同的物资供应链管理确保土木与电气材料设备按施工节奏有序进场,避免因物资问题导致的工序脱节。

三、信息化手段在施工协同中的应用

BIM 技术已成为电力工程协同施工的核心支撑工具。通过三维模型整合土建结构与电气设备,施工团队可直观识别空间冲突,精确定位预埋件与穿线孔洞。在大型变电站工程中,基于 BIM 的管线综合优化降低了交叉碰撞率达 85% 以上,显著减少返工。施工阶段,4D-BIM 技术将三维模型与进度计划相结合,实现土建与电气工序可视化模拟,优化施工组织方案。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构建了多专业协同的数字化平台。基于云架构的 PMIS 整合了进度、质量、安全等管理模块,实现土木与电气专业间的信息共享与工作协调。电子化的技术交底、验收签证流程缩短了专业间交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统一的文档管理系统确保各专业人员获取最新版图纸与技术文件,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的施工错误。移动应用与物联网技术为现场协同提供了实时支撑。借助移动终端,现场管理人员可即时记录土建移交情况,电气安装人员能快速反馈预留问题[3]。在输电线路工程中,基于 GPS 定位的移动应用实现了塔基施工与架线施工的精准衔接。物联网传感设备监测混凝土养护状态,为电气设备安装提供科学依据,避免过早安装造成的质量隐患。

数据驱动的协同决策已成为工程管理新趋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结构检测、电气测试数据通过集成分析,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可视化的协同施工仪表盘直观展示各专业工作进展,帮助项目管理者识别潜在的协同障碍。基于历史项目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评估工序调整对整体工期的影响,支持科学决策。工程竣工后,完整的数字化交付资料为后续运维创造了便利条件。

四、电力工程协同施工案例分析与优化策略

某 500kV 变电站工程实践中,土建与电气协同施工面临诸多挑战。项目初期土建图纸缺少电气预埋件精确尺寸,导致后期大量凿孔修补。通过建立专业协调机制,实施"二次深化设计",重新核对所有预埋件位置,最终减少 80% 的返工量。项目团队还引入"滚动式交付"策略,将变电站按功能区分批移交,使电气安装能与土建收尾工作并行推进,压缩工期 15% 。

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中,塔基施工与架线工序的协同优化成效显著。项目采用"区块责任制"将线路划分为多个协同单元,每个单元配置专业协调员,负责土建与电气工序交接。通过优化钢筋笼预制工艺与基础浇筑流程,缩短了基础养护时间,为架线创造了更充裕的工期窗口。基于天气预报的精准施工计划调整,避免了雨季导致的土建延误对架线工作的连锁影响。

智能电网改造项目中,老旧变电站增容扩建面临设备运行与施工并行的复杂局面。案例分析显示,传统的施工围挡难以满足带电环境下的安全要求。项目创新采用模块化临时屏蔽系统,实现土建与电气工作的空间隔离,确保施工安全。通过精细化的分时段停电计划,将土建振动作业安排在设备检修期间,最大限度减少对电网运行的影响,提高了协同施工效率。

基于多个工程案例总结,优化策略主要集中在组织架构、技术方案和管理机制三方面。组织上推行"大土建、大电气"的专业化总承包模式,减少分包界面,技术上发展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如统一的预埋件尺寸体系,管理上建立"前置会审-过程协调-交接验收"的全流程协同机制。实践证明,将质量控制前移至设计阶段,减少现场协调的被动性,推行样板引路制度,通过示范段验证土建与电气协同方案的可行性,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协同效果纳入考核体系,有效促进了多专业协作。

结论

电力基建项目土木施工与电气安装的协同是工程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保障。通过界面分析明确责任边界,运用 BIM 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可视化协同,采用精益施工理念优化工序流程,结合标准化设计与模块化施工技术,可有效解决专业交叉难题。案例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与评价体系是提升协同效果的核心路径。未来电力工程建设应持续深化"大土建、大电气"协同模式,推动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忻.基于智能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技术措施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4,33(32):2.

[2]吕向东.市政建筑工程中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17(31):1.

[3]姚琛,周梦杰,杜键,等.电网输变电基建工程高质量施工技术与应用研究[J].自动化应用,2024,65(2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