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土木工程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的应用研究

作者

郑新建

衢州市交通资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衢州 324000

摘要:随着现代土木工程结构日趋复杂化,传统人工检测方式已难以满足大型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需求。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结构响应数据,结合先进算法实现损伤识别与性能评估,显著提升了结构安全预警能力。该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重大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土木工程;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应用

引言

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突破了传统检测方法的时空局限性,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的结构状态感知。通过部署多类型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精准捕捉结构变形、振动、应力等关键参数。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够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挖掘潜在规律,实现早期损伤的智能诊断。该技术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为工程结构的预防性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在桥梁、隧道、超高层建筑等领域的成功应用,验证了智能化监测的技术优势。

1智能化监测的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

1.1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诊断的技术突破

智能化监测系统依托云计算平台构建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突破了传统阈值报警的局限性。通过建立结构健康状态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系统具备自学习功能,能够随着监测数据的积累不断优化诊断算法。特别在损伤识别方面,结合振型分析、应变场重构等技术,可精确定位结构损伤位置并评估损伤程度。这种智能诊断能力大幅提升了结构安全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价值延伸

智能化监测系统实现了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全过程数据积累,为工程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施工阶段,系统可监控关键构件的安装质量和结构体系的形成过程。运营阶段通过长期监测数据建立结构性能退化模型,预测剩余使用寿命。维护决策支持系统基于监测数据评估维修加固的紧迫性和经济性,优化养护资源配置。此外,监测数据的长期积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宝贵参考。这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正在推动土木工程行业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2土木工程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的应用现状

当前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多源异构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存在标准不统一问题,不同厂商设备的兼容性差导致系统集成困难。监测数据的采集频率与精度往往难以兼顾,高频采样导致数据量激增,给传输和存储带来压力。在算法应用方面,多数诊断模型依赖理想工况下的训练数据,面对复杂环境干扰时泛化能力不足,误报率偏高。系统运维方面,长期监测中传感器故障率高,特别是恶劣环境下的设备耐久性问题突出,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机制上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多数项目缺乏统一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形成"信息孤岛"。监测系统与养护决策流程脱节,数据分析结果未能有效指导工程实践。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既懂土木工程又掌握智能算法复合型人才稀缺。此外,行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在监测指标、数据格式、评估方法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经费投入持续性不足也制约系统长期运行,部分项目建成后因运维资金短缺而沦为"摆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智能化监测技术效益的充分发挥。

3土木工程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的应用实践

3.1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集成实践

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的架构设计正从单一功能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模块化的特征。现代系统通常采用"云-边-端"三级架构,在终端层部署智能传感设备,边缘层实现数据预处理,云端完成深度分析与存储。技术集成方面,系统融合了物联网、5G通信、北斗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起立体化的监测网络。在硬件选型上,重点解决不同传感器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开发标准化数据接口协议。软件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功能模块的灵活配置与扩展。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同步强化,建立从数据采集到传输存储的全流程加密机制。这种架构设计既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又为后续功能扩展预留了空间,为各类工程场景提供了通用性解决方案。

3.2智能传感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

传感技术的突破是智能化监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应用实践重点关注新型智能传感器的研发与优化,包括光纤光栅、MEMS、无线传感等先进技术。这些传感器在精度、稳定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持续改进,满足复杂工程环境的监测需求。在安装工艺上,开发了嵌入式、贴装式等多种部署方式,解决传感器与结构的协同工作问题。自供电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传感器供电限制,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智能传感器还集成了初步数据处理功能,实现数据在采集端的预处理和异常识别。同时,多物理场耦合监测技术逐步成熟,能够同步采集结构应变、温度、振动等多维数据,为全面评估结构状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基础。

3.3数据分析算法与评估模型优化

数据分析算法的进步显著提升了监测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深度学习算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不断深化,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复杂监测数据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迁移学习技术解决了小样本条件下的模型训练难题,提高了算法在特殊工况下的适用性。时序预测模型的发展使系统具备趋势分析能力,能够预测结构性能的演变规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有效处理了监测数据中的噪声和干扰因素。评估模型方面,从单一指标评价向多维度综合评价转变,建立考虑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综合评估体系。这些算法创新使监测系统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还能提供科学的诊断结论和决策建议。

3.4运维管理模式与标准体系建设

智能化监测系统的运维管理实践正在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建立分级分类的运维责任体系,明确建设方、运营方和技术服务商的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日常巡检、定期维护和应急响应制度,确保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在数据管理方面,建立从采集、传输、存储到分析的全流程质量控制标准。运维团队的专业化建设持续推进,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行业组织正在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涵盖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数据格式、评估方法等关键环节。这些实践为智能化监测系统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动行业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应用转变。

结束语

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的应用研究为土木工程安全运维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随着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监测系统将朝着更高精度、更低延迟的方向发展。未来应重点关注多源数据融合、智能诊断算法优化等关键技术突破,同时完善相关标准体系。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必将在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土木工程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顾盛,史慧媛,张军,夏志远,唐柏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进展[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22(04):21-30.

[2]谭亮.土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重要性及其策略[A]2024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3.

[3]胥远超,李昊坤.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J].新城建科技,2024,33(10):57-59.

[4]张毓,程昭玮.人工智能在土木工程中计算分析的创新应用[N].山西科技报,2024-08-27(B06).

[5]钱偲偲.土木工程智能化监测评估系统的理论应用[J].建筑结构,2023, 53(1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