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策略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雷正巧
绥江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云南 绥江 65770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策略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母婴预后。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5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妊娠结局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如早产、胎盘早剥、胎儿窘迫等)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策略可有效改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妊娠结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预防性护理;护理满意度;妊娠结局;并发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是妊娠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母胎严重不良结局。临床统计显示,HDP的发生率约为5%~10%,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护理模式在处理HDP时,多以血压监测和药物配合为主,缺乏对患者心理、生活方式、并发症风险等方面的系统管理,往往难以及时预防和控制病情发展。预防性护理策略则是一种以风险预判、个体评估和主动干预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强调通过多维度护理手段降低疾病发生和恶化的概率,已在慢病管理和围产期保健中显示出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将预防性护理策略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实际效果,评估其在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升护理满意度方面的临床价值,为规范化护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年2月—2025年1月期间于我院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为(28.9±3.5)岁,孕周为(32.4±2.1)周,初产妇比例为60.0%,高血压分型为轻度21例、重度9例,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下19例(63.3%),体重指数为(26.3±1.9)kg/m²。观察组年龄为(29.2±3.7)岁,孕周为(32.1±2.3)周,初产妇比例为56.7%,高血压分型为轻度20例、重度10例,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下20例(66.7%),体重指数为(26.1±2.0)kg/m²。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如血压、心率等)、定期胎心监测、健康饮食建议、基础妊娠知识宣教、按时服药指导、病情记录等基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策略,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体化风险评估。入院后由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重指数、血压水平、孕周、既往妊娠结局及生活习惯等,结合评估结果对风险等级进行分级,建立个性化护理档案。第二,营养与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遵循“低盐、优质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饮食结构,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鼓励适度运动(如孕妇操、轻度散步),增强体质;制定合理作息计划,保持规律睡眠,减少久坐及体力过劳。第三,心理疏导与情绪干预。预防性护理强调心理护理同步进行。护理人员通过谈心、心理量表评估、个别辅导和孕妇交流小组,识别焦虑、恐惧等情绪,及时进行干预,增强患者信心和依从性。第四,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培训。定期组织孕妇课堂,讲解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与应对措施、用药知识、并发症识别等内容;发放科普资料,引导患者学会血压自测、异常征兆早识别、自我健康管理等。第五,并发症预警与快速干预。严格执行每日血压动态监测制度,注意监测蛋白尿、体重变化、水肿程度、胎动及胎心监护结果。一旦发现血压升高明显、头痛、视物模糊、上腹痛等子痫前期先兆症状,立即上报医生,启动快速干预流程。
1.3观察指标
第一,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第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如早产、胎盘早剥、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等)
第三,并发症发生率(如子痫、肝肾功能异常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对比
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作为孕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也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临床表现多样,进展迅速,若未及时干预,易引发子痫、胎盘早剥、胎儿窘迫等严重不良后果。传统护理多集中于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和药物管理,忽视了对患者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综合干预,往往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目标[1]。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预防性护理策略的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不良妊娠结局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预防性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管理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首先,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达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这与预防性护理在服务过程中注重个体化沟通、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密切相关,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理解与认可,增强了医患信任。其次,在妊娠结局方面,观察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仅为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7%。预防性护理通过营养指导、生活干预和动态胎儿监测,有效降低了早产、胎盘早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了母婴安全。再次,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亦显示,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30.0%。这进一步证明了预防性护理在并发症预警与快速响应方面的优势。通过每日监测、异常预警机制以及早期干预策略,明显减少了子痫和肝功能异常等严重后果的发生[2]。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策略以患者为中心,融合风险评估、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和并发症监测等多重手段,较传统护理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其不仅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也优化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整体管理流程。建议在今后的产科护理中进一步推广该策略,尤其是在高危妊娠群体中,充分发挥护理在预防和干预中的主导作用,提升母婴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艳,李红.预防性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12):945-948.
[2]张琳,刘娟.系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