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

艾哲宇

沈阳市虹桥初级中学 110000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中教、学、做的紧密融合,在初中语文教学范畴内,这一理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传统语文教学常出现教与学脱节现象,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浮于表面,“教学做合一”打破此僵局,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领悟,提升语文技能。通过实际参与各类语文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提高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全方位增强语文素养。本文探讨“教学做合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教学策略,期望能助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教学做合一”理念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它反对将教学过程简单割裂为孤立的教与学环节,而是倡导以“做”为核心,串联起教与学的全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模式多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纳,导致学习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与创造力。“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引入,犹如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清泉,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教学结构,致力于构建一种让学生深度参与、积极探索的语文学习生态,为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提供新的路径与方向。

一、“教学做合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师主导课堂节奏与内容,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积极性受限。“教学做合一”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吸纳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当学生投身于具体语文实践,为完成任务,会主动阅读、思考、分析与表达。如在“校园文化宣传短视频制作”活动中,学生为制作出吸引人的视频,主动了解校园历史文化,查阅资料学习视频脚本撰写、拍摄技巧、剪辑方法等知识。整个过程中,学生因自身任务需求主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幅提升,将持续助力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使其在知识探索中更具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深化知识理解与记忆

语文知识丰富繁杂,死记硬背难以真正掌握。“教学做合一”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文言文教学为例,传统教学多为教师讲解字词、语法、文意,学生虽能记住部分内容,但理解不深。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短剧表演。学生准备过程中,需深入理解文言文内涵、人物情感,将文字转化为生动表演。这使学生对文言文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而是深入文化内核,因亲身实践,知识记忆更为牢固,远优于单纯背诵。

(三)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素养。“教学做合一”下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综合学习契机,全面锻炼各项能力。开展“社区采访与报道”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需收集采访素材(读),整理信息撰写报道(写),采访时清晰准确交流(说),倾听采访对象发言并回应(听)。活动中,学生阅读、写作、口语表达与倾听能力均得到锻炼提升,活动涉及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意义重大,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同进步。

二、“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打造沉浸式学习情境,开启实践之门

情境创设可将抽象语文知识与生活场景相连,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可依教学内容创设多样情境,如生活、问题、角色扮演情境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打造沉浸式生活情境。课前让学生准备儿时玩具、零食等物品带到课堂,课上组织“童年记忆分享会”。学生先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乐趣,再结合自身带来的物品分享童年趣事。分享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文中童年情感的理解,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有的学生分享自制弹弓打鸟经历,描述弹弓制作、打鸟场景,生动有趣;有的分享与小伙伴偷吃邻居家果子的故事,细节丰富,学生仿佛置身课文情境,在实践分享中深刻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点燃学生探索引擎

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具体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学习说明文单元时,教师布置“家乡特产推广手册制作”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需确定家乡特产,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了解特产历史、制作工艺、营养价值等信息(读),将收集信息整理成条理清晰文字(写),设计手册排版、配图(实践操作),向小组同学介绍特产(说)。如某小组选择家乡的特色茶叶,成员们走访茶园了解种植采摘过程,采访制茶师傅学习制作工艺,撰写详细介绍文字,精心设计手册页面。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掌握说明文写作方法,提升信息收集处理、沟通表达等能力,在探索中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三)小组合作探究,汇聚思维合力

小组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交流互动,汇聚集体智慧。教师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或项目合作探究。学习《孔乙己》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孔乙己的悲剧根源是什么”。小组内学生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梳理小说情节,有的分析人物性格,有的研究社会背景。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思维碰撞。如一组学生讨论认为,孔乙己自身的迂腐和封建科举制度是悲剧根源。为证明观点,他们详细分析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即使穷困潦倒仍满口之乎者也,同时阐述封建科举制度对他思想的毒害,使他无法适应社会。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全面深入,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也得到锻炼,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语文学习深度与广度。

(四)生活拓展延伸,让语文落地生根

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向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元素,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完诗歌单元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名为“生活中的诗意捕捉”的任务。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如使用相机、画笔或文字,去记录和捕捉生活中的那些充满诗意的瞬间。有的学生可能会拍摄一张清晨阳光洒在露珠上的照片,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诗句来描述露珠的晶莹剔透之美;有的学生可能会描绘街头老人下棋的场景,通过诗歌来展现那份悠闲的时光;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写下自己在雨中漫步时的感受,并创作出一首抒情的小诗,富有创意的生活拓展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而且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这样,他们就能真正地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

结语:“教学做合一”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新契机。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深化知识理解记忆、提升综合素养,能构建充满活力与实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做”,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达成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使语文教学在“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引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魏建丽.“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J].读写算,2024, (07):50-52.

[2]赵志民.初中语文“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探索[J].语文新读写,2024, (01):108-110.

[3]杨学义.初中语文“教学做合一”育人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23, (3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