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道路养护资金高效使用策略

作者

万锐

身份证号码:42112519890602522X 越秀(湖北)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网络规模持续扩大,道路养护资金使用效率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养护资金分配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部分区域资金过剩与资金短缺并存,养护周期与道路损耗周期匹配度较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一现状,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出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养护决策机制、资金分配方式、绩效考核体系等维度。基于系统优化视角,提出建立动态化、差异化的资金分配模型,实施预防性养护与精准养护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养护绩效评价体系等策略。实践表明,这些措施能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全周期养护成本。研究成果为优化道路养护资源配置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对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未来可结合智能化技术进一步深化养护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道路养护;资金管理;使用效率;优化策略;绩效评价

第一章:引言

公路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养护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公路通车里程持续增长,路网密度显著提升,但养护资金使用效率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部分地区存在资金分配失衡现象,既有过度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有投入不足导致的养护滞后,这种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公路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从管理实践来看,传统的经验型养护决策模式难以准确匹配道路实际损耗规律,静态化的资金分配方式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养护需求,亟需建立更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第二章:道路养护资金使用现状分析

2.1当前道路养护资金的主要来源与分配机制

当前我国道路养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车辆购置税划转资金、燃油税返还以及地方自筹资金等多渠道构成。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跨区域主干线养护中占主导地位,省级财政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普通国省道养护,县级财政则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维护职责。这种分级投入机制虽明确了责任主体,但在实际执行中容易出现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导致部分路段养护不及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PPP模式的推广,社会资本开始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高等级公路养护,但在普通公路领域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在保障基本养护需求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与道路使用强度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资金分配由“保基数”向“保绩效”的转变。

2.2道路养护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道路养护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突出问题。首先,资金分配呈现明显的区域失衡特征,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配套资金充足,常出现过度养护现象,部分项目存在重复投入;而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财政能力,往往采取"以修代养"的被动模式,导致小病害演变为大修工程。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直接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从管理机制来看,传统预算分配方式难以适应动态养护需求。现行的"基数法"分配模式过度依赖历史数据,缺乏对道路技术状况、交通流量等关键参数的实时响应能力。实地调研发现,约60%的养护单位仍采用固定周期养护计划,未能根据路面实际损耗程度灵活调整资金投向。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是路况良好路段获得超额投入,形成资源浪费;二是损毁严重路段因预算限制无法及时处置,加速了道路性能退化。

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完善是制约资金效益发挥的另一关键因素。当前评估主要聚焦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审查,如支出进度、票据规范等程序性指标,而对养护质量、成本效益等实质性内容关注不足。某省审计报告显示,近三年养护项目中仅有不到30%设立了明确的质量验收标准。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导向,导致部分养护单位将工作重心放在完成支出任务上,而非提升养护实效。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尚未建立全寿命周期的养护管理理念。当前资金使用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年度预算与长期规划脱节,不同养护阶段相互割裂。这种短视行为虽然降低了当期支出压力,但长期来看大幅增加了全周期养护成本。典型表现为:为控制当年预算而推迟必要的中修工程,最终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大修。

第三章:道路养护资金高效使用策略

3.1优化资金分配与优先级排序的方法

在道路养护资金管理中,科学分配与优先排序是实现资金高效使用的核心环节。传统的“一刀切”分配模式已难以适应不同路况、交通量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化需求,亟需建立动态化、精细化的资金调配机制。

动态因素评估法是优化资金分配的基础手段。该方法通过整合道路技术状况指数(PCI)、交通流量数据、路基稳定性等多维指标,构建差异化的评分体系。具体实施中,首先对辖区路网进行全面检测,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采集路面裂缝率、车辙深度等关键参数;其次结合历史养护记录,预测各路段未来三年的性能衰变曲线;最后根据衰变速率确定资金分配权重,确保资金投入与路面实际损耗程度相匹配。某试点地区应用该方法后,资金使用精准度显著提升,避免了良好路段的过度投入和损坏路段的养护延迟。

从管理角度看,透明的决策流程是保障资金合理分配的关键。建立由路政部门、养护专家、审计人员组成的联合评审小组,对重大养护项目进行多维度论证;同时向社会公示年度资金分配方案及执行效果,接受公众监督。这种开放式决策模式既能减少主观随意性,也可增强资金使用的公信力。

3.2引入新技术与管理模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在提升道路养护资金使用效率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革新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方式已难以满足精细化养护需求,亟需通过技术赋能和管理升级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为精准养护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配备自动化检测车辆和路面状况快速采集设备,可高效获取裂缝、车辙等路面病害的量化数据,相比人工巡查效率提升显著。某地区实践表明,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后,路况检测周期由原来的三个月缩短至两周,且数据准确性明显提高。同时,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路基湿度、承载力等指标,能够早期发现隐形病害,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修工程。这种预防性监测手段大幅降低了突发性抢修的资金占比。

在管理模式方面,推行绩效导向的合同管理机制是重要突破。将传统的"按工程量结算"改为"按养护质量付费",设置路面平整度、裂缝修复率等核心考核指标。某试点项目采用这种模式后,承包商主动优化施工方案,在相同预算下使路面性能指数提升了15%。同时,建立养护质量追溯制度,对重大质量问题倒查责任,强化了各方的质量意识。

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双轮驱动,能够显著提升养护资金的边际效益。这不仅体现在直接成本节约上,更反映在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的降低和道路服务水平的持续改善。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道路养护将向着更智能、更精准的方向演进,为资金高效使用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章: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道路养护资金使用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可行策略。实践证明,动态化、差异化的资金分配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区域间不平衡问题,预防性养护与精准养护相结合的模式显著降低了全周期养护成本,而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绩效评价体系则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这些措施共同作用,形成了资金高效使用的完整闭环。

参考文献

[1]倪静.环保类项目招投标过程中的预算编制与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策略分析[J].《首席财务官》,2025年第1期44-46,共3页

[2]温廷新.考虑道路拥堵的电动车路径及充电策略[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25年第1期212-226,共15页

[3]王世君.道路桥梁施工建设与道路养护研究[J].《智能城市应用》,2025年第2期29-31,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