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云南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探讨
席家永
楚雄技师学院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 675000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战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提出更高要求,既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又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技术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是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着力培育创新型技能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人才队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新质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是由技术重大突破、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产业大规模转型升级而产生,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1]。当前,人类已开启第四次科技革命,科技竞争汹涌澎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战略,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党的二十大已明确提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目的是加快教育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在新的时代势必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工教育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新质生产力”概念最早在2023年9月提出,2024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人才在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技术含量高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技术技能人才。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先进的生产工具须由技能人才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培养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技术工人队伍,全国总工会发布,截至2023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2亿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8%,高技能人才超过63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2%,其中高级工4800万人、技师1100万人、高级技师310万人。我国天宫号空间站、嫦娥号月球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北斗卫星导航、C919大飞机、电磁弹射航空母舰、华龙号核电等大国重器的诞生,都凝聚了无数技能人才的智慧和力量。《财富》杂志发布的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占145家列世界第一位,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23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132家灯塔工厂中国占50家,中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上升、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装备的成功制造,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同时与美西方集团的全方位竞争也日趋激烈,我们要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决定性因素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①:“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因素。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是国家技术工人队伍的主要来源。在新的时代,技工院校应当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加强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不断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队伍。
二、云南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云南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发[2018]39号)后,学校才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认识、基础、条件、激励等方面的原因,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还比较低,效果还不明显。
(一)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不足
省人力资源社会厅对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统筹管理,没有统一要求,没有检查考核。各院校不同程度开展了创新创业竞赛、教学、平台建设、创业团队孵化等工作,部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碎片化状态,还没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的还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课程安排随意性、教师安排临时性、教学内容安排盲目性等问题
(二)院校重视不够
2023年,云南省39所(招生的36所)技工院校在校生约15万人,高级工和预备技师班学生约占50%。据调查,大部分技师学院出于自身发展定位,比较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基本开齐开足了创新创业课程,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一定成果,比如楚雄技师学院2022年印发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措施办法、政策保障,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实施。部分技工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新创业课程没有覆盖全部专业所有学生,有的学校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没有有实质性作用,有的学校认为人社部规定的32学时太多没有必要,有的学校仅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
(三)与专业教育脱节
从当前技工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情况看,更多是当着一门类似于《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就业指导》等通识课程来开设,还没有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课程来加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贯穿在专业教学过程当中,与专业教育脱节。主要表现在:
1、教材开发滞后。目前全国针对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只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创业创新指导与实训》(张志主编)一部,内容主要是创业创新的基础知识和创业案例,与职业院校教材区别不大,技工教育的特点不突出。
2、教学内容上与专业脱节。由于承担创新创业教学的大部分教师来自就业指导人员、德育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他们难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教授的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紧密,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脱节。
3、实践锻炼活动设计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性课程不多,让学生发现问题和并提出解决问题学习场景不多,缺乏校内外实践锻炼场所。
4、创业项目孵化上与培养目标脱节。实践锻炼和项目孵化是创新创业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大多数教师难以结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搞创新,自然难以指导学生搞创新,更难以围绕创新搞孵化。目前大部分学校实践和孵化项目都集中在电商、餐饮、食品加工、工艺品加工销售、农特产品销售方面,工科专业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搞的创业孵化项目比较少。
三、加强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深刻认识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技工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最活跃时期为25—2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处在创造心理的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受传统意识的束缚较少,思维活跃,敢想敢做,他们是创新创业创造的主力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在产业和技术双重变革的浪潮下,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路径不再仅依靠生产流程前端的关键原理或规律的突破,而更趋向后端的、靠近具体生产环节的渐进性创新[3]。这意味着创新不再仅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事情,生产链上的每一个人都要从事创造性、研究性工作。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智能机器具有人不可比拟的耐力和精准性,流水生产线上部分岗位已被智能机器取代,那么,人相较于机器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是什么呢?在于人不仅能掌握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具备创新素质,通过吸收、改进、优化现有的技术和工艺,将在生产一线的实践探索和经验转化为实体产品或服务于实际应用,最终实现产品迭代和服务升级。云南技工院校每年毕业生约5万人,遍布二、三产业各类企业,这么一个庞大的人群,在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技工岗位还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此可见,加强技工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系统谋划
云南省工院校管理部门应当认真贯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8]39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意见的通知》(云政发[2022]19号)的要求,出台指导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办法,统筹全省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目标,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立具有云南技工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开发一套专业和创业融合的教材
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材的开发应当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方法技术融合起来,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材只有通识知识内容,适用于所有专业,与专业知识和技术结合不紧密的状况。可由技工教育教材发行站牵头,技工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参与,组成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材编写组。教材可以按上、下两册编写,上册为通识内容,介绍创新创业知识、原理和技术,下册为大类专业创新创业专业教材,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紧密结合,介绍如何开展专业技术创新,如何开展技术转化和创业项目孵化。上册由编写组统一编写,下册按大类专业组成若干编写小组编写,在全省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征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专业核心课程工学一体化课教师、行业专家及企业管理者组成。技工教育教材发行站组织专家对待出版的教材进行审查后,送劳动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全省统一使用,每两至三年修订一次。
(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金牌指导教师
新创业教育效果好不好,能不能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取决于指导教师。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批如任晋宇、吴岚、王然等优秀的创业指导教师,2015年以来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多个大奖,2018年11月在武汉市第七批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专场会上,任晋宇创新团队研制的特色科技成果——水下船底清洗机器人和模块化教育模型两款机器人以500万的金额与企业签约,成果实现了转化生产,“大型船舶水下清洗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和202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云南省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起步晚、水平低,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十分有必要抓紧抓好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选拔以理工科为主的年轻教师重点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把省人社厅统一组织与学校分散组织结合起来,三年内培养上百名技工院校优秀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让他们成为全省技工院校创新创业团队指导教师的火种,点燃全省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激情。
(五)支持一批成功的创新创业学生榜样
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高不高,最终要靠学生的成绩来说话。不仅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还要保持学生持久的积极性,因此,要着力打造一批成功的创新创业团队,在学生中树立一批成功的创新创业学生榜样,激励更多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创新创业学习,投身创新创业活动。楚雄技师学院2013级机械装配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李寿强,2014年参加了学院创业园举办的电子商务创业培训,2015年5月没有参加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借了1000元钱留在创业园开启了电商创业之路,在创业园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楚雄云耕农产品公司,几经波折后成长起来,2022年销售额超过2000多万元,被楚雄州委州政府表彰为“彝乡电商创业英才”。李寿强创业成功,引起了全院师生的关注,学生中不断涌现出10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2022年学生“及红生物技术创新团队”参加第八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银奖。
(六)孵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动手干”是学生的最大特长,也是学生的能力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教育,就不能只停留在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所以,学校应当设立孵化基地,对项目进行实际验证,支持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项目在基地孵化[4]。把创业孵化基地与产业学院建设结合起来,就是项目孵化的有效方式。云南红河学院商务学院设立了过桥米线、紫陶、跨境电商等3个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在校外、建在产业园区,大三、四的学生就在产业学院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业活动,强化了专业知识的应用,是“以创促学、以学助创”的好案例。
(七)创建一个创新创业大赛品牌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独树一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实践证明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创造力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云南技工院校应当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向社会展示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云南省人社厅可定期举办技工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并在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设立创新创业赛项,将技工院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纳入参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技工院校也应当每年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地位与技能竞赛并重,选拔优秀项目重点打造,不断提高创新创业项目质量,不断营造强化楚雄创业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匡瑛.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突出问题与破局之策[J].人民论坛,2022(21):73-76.
[2]华骏.无锡技师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现状调查[J].现代职业教育,2019(2):8-11.
[3]赵世磊,张彦卿,部宗娜,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职教通讯,2017(2):63-66.
[4]吴青松.浅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高教学刊,2016(23):16-17.
注释
https://politics.gmw.cn/2024-05/01/content_37300529.htm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4J1946。
作者简介:席家永(1965.10-),男,汉族,云南楚雄人,大学本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