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青年教师党员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提升路径

作者

葛占胜

石家庄铁道大学 050043

摘要:青年教师党员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角色协同不足、能力结构与数字化需求不匹配等现实困境。本文从构建“教学-科研-思政”一体化体系、实施“数字思政”专项培训与“思政+专业”案例开发、完善职称评审与荣誉表彰机制等维度,提出三维协同机制构建、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及考核激励体系健全的系统化路径,旨在通过机制创新、能力升级与评价改革,提升青年教师党员思政工作效能,构建全周期育人格局,为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青年教师党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维协同机制;数字思政;考核激励

引言

青年教师党员在角色定位、能力结构与制度保障层面存在协同性不足、数字化素养滞后、考核激励缺位等问题,制约了思政工作的深度开展。如何破解多重现实困境,充分激发青年教师党员的育人潜能,成为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关键命题。研究聚焦青年教师党员的角色特点与发展需求,探索适配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效能提升路径,以期为构建高水平思政工作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一、青年教师党员参与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价值

(一)筑牢育人根基

青年教师党员兼具教师职业属性与党员政治身份的双重特质,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承担着思想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传授的双重使命[1]。其政治理论素养的深度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际成效,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可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认知逻辑,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塑造。党员身份的示范性特征促使其以理想信念为灯塔,通过言行垂范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冲击下,为青年学生构筑起抵御错误思想侵蚀的精神防线,确保高校育人方向与党的教育方针同频共振。

(二)激活思政活力

在教育载体创新层面,其数字化素养优势可推动思政教育从传统单向灌输向互动式、沉浸式模式转型,通过构建“互联网+思政”生态,将短视频制作、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技术手段融入思政内容生产,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在实践育人领域,依托专业背景开展的“思政+学科”特色活动,工科教师主导的“科技报国”主题实践、文科教师组织的“社会治理”调研项目,可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局限,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到情感认同、实践转化的递进式提升。

二、青年教师党员参与高校思政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角色协同不足

高校现行管理体系中,教学科研考核指标与思政工作责任体系存在维度割裂,导致青年教师党员在“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双重角色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教学任务的量化考核压力使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向科研成果产出,思政工作被简化为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嵌入,缺乏系统性设计与持续性推进[2]。基层党团组织与教学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全打通,党团活动、班级建设与专业教学在育人目标上存在衔接缝隙,思政工作的浸润式效果受制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同时,跨部门协同育人的制度性障碍客观存在,青年教师党员在整合校内思政资源(红色文化场馆、实践教学基地)时面临协调成本高、资源共享效率低等问题,难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聚合效能。

(二)能力结构短板

在媒介素养层面,部分教师对短视频传播规律、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等新媒体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掌握,传统课堂讲授模式难以驾驭Z世代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导致思政内容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受限。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不足表现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能力与学生现实关切存在脱节,难以将抽象政治话语转化为符合青年认知特点的具象化表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深度不足,使得课程思政陷入“贴标签”“硬嫁接”的表层化困境,未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青年教师党员参与高校思政工作的提升路径

(一)构建三维协同机制

高校可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将思政工作纳入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规划,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中设置“思政工作基础”必修模块,系统讲解课程思政设计原理、党团工作方法论等内容;在职称评审文件中增设“思政工作业绩”章节,要求申报人员提交思政工作成果清单,包括课程思政案例集、学生思想引导记录等[3]。建立“党委-支部-师生”三级联动机制,党委层面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思政工作专项小组,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青年教师党员参与思政工作的重点任务;基层党支部设立“思政工作先锋岗”,由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党员担任岗长,负责统筹本支部与教学团队的协同育人项目;通过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组织青年教师党员与学生结对开展“理论学习小组”“实践调研专班”等活动,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强化党建带团建纽带,推动团支部与教师党支部共建联建,将教师党员参与团学活动纳入支部考核指标,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学生中的常态化传播。

(二)实施能力提升工程

第一阶段为基础技能培训,围绕短视频拍摄与剪辑、H5页面制作、数据可视化工具使用等开设系列工作坊,采用“理论讲解+实操训练+作品互评”的模式,确保教师掌握基本数字内容生产技能;第二阶段为融合创新培训,聚焦“思政内容数字化转化”,邀请行业专家解析网络传播规律,指导教师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符合短视频平台传播特点的微话题、微案例,通过模拟热点事件舆情引导场景,提升教师网络思政应急响应能力。搭建“思政+专业”案例开发平台,高校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党员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具体实施路径为:首先组织跨学科教研团队,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思政元素挖掘研讨会,建立分课程的思政元素资源库;其次开展“思政案例开发工作坊”,邀请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打磨教学案例,形成“知识点-思政映射点-教学实施路径”三位一体的设计模板;最后通过校内公开课、教学竞赛等形式推广优秀案例,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

(三)健全考核激励体系

在职称评审中增设“思政工作贡献度”核心指标,重点考察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学生思想引领实效与党团工作参与深度,将思政工作表现纳入教师学术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年度绩效考核设置专项模块,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与思政工作台账查验等多元方式,动态评估教师育人成效,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强化责任约束。设立青年教师党员思政创新基金,依托高校思政专项经费支持创新项目研究,要求申报方案聚焦育人模式革新、内容供给优化等方向,经专家评审立项后提供经费保障,结项时需提交实践效果评估报告,对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纳入学校思政工作案例库。建立荣誉表彰机制,通过“青年思政工作标兵”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利用校园媒体矩阵宣传先进事迹,将思政工作业绩作为干部选拔、学术团队带头人遴选的重要参考条件,在职业发展通道中优先考量育人成效显著者,形成以评价导向激发内生动力、以激励机制强化责任担当的长效格局。

结语

构建三维协同机制可打通育人环节壁垒,能力提升工程助力教师适应数字化育人需求,考核激励体系则从制度层面强化责任与动力。未来需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推动青年教师党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更具时代感与实效性的育人实践,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参考文献

[1]吴鹏.新形势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研究[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5,24(01):61-67+73.

[2]吴琪琼,李蓓蓓.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24,(21):89-92.

[3]李娜.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4):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