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河北省“人工智能+红色文化”产业集群融合的发展与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冯飞飞

河北邯郸市 056300

一、河北省人工智能+红色文化目前发展现状

(一)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特点

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129 师司令部旧址、革命纪念馆以及众多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这些资源类型多样,涵盖历史建筑、文献档案和纪念设施,分布在全省不同区域,形成空间上既集中又分散的特点。评估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有助于明确其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在资源分布研究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遗址进行空间定位,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资源数量、规模、类型及其与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关联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结果可揭示资源集中区域与潜力开发区域,为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并为后续产业规划、景区布局及文化旅游路线设计提供基础信息。资源分布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合理整合和保护文化资源,同时指导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化保护和智慧展示中的应用。

(二)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涵盖景区建设、文创开发、旅游服务、市场推广和教育培训等环节。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影响产业整体效益。部分景区信息化水平较低,游客服务设施和数字化管理手段不完善,导致游客体验不足。文创产品和旅游服务存在同质化现象,缺少创新和个性化内容,难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偏低,部分景区和纪念设施开发不足,旅游收入和文化传播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模式在技术、管理和服务方面仍存在滞后,影响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分析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可以识别产业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切入点,如智慧导览、虚拟现实体验和智能服务系统,有助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

(三)人工智能应用现状

河北省文化旅游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日益增多,包括虚拟现实、数字导览、智能推荐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景区管理、游客服务和教育传播中的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将红色文化场景沉浸式呈现,使游客在体验历史场景的同时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数字导览系统可提供个性化路线规划和语音解说,提高参观效率和互动体验。智能推荐系统根据游客兴趣和行为数据提供定制化内容和活动建议,优化旅游服务。尽管人工智能在部分景区得到应用,但整体普及率有限,存在技术集成难度高、操作复杂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部分系统功能与游客需求匹配度不够,数据共享和分析能力不足,影响应用效果。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现状能够明确应用瓶颈和潜力,为红色文化产业数字化保护、智慧展示和产业融合提供实践依据。

二、融合模式难点

(一)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化的技术挑战

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包括文献档案、实物遗存、历史影像和口述资料等。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数据采集不完整、格式不统一和信息标准化不足的问题,影响资源的系统管理和长期保存。存储与管理环节面临技术瓶颈,大量高分辨率图像和多媒体文件对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提出高要求。智能化转化过程中,技术应用难度大,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的集成使用尚不成熟,存在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操作复杂等问题。此外,数字化与智能化成果缺乏统一标准和兼容性,难以在不同平台和场景中实现有效共享和应用,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在产业开发和创新展示中的价值发挥。

(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创新

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壁垒,产业链各环节协同不够,旅游、文创、餐饮、交通和教育等相关产业缺乏有效联动[1]。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均、利益分配不明、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制约了集群整体效益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与红色旅游产业需求不完全匹配,部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投资和管理能力有限,导致产业潜力难以充分释放。产业融合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创新路径探索,导致项目重复建设、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同质化严重。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尚未完全适应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形成可推广的模式和示范经验存在困难。

(三)传统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受众体验提升

传统红色文化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但在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过程中,受众体验存在明显问题。数字化和智能化展示手段往往偏重技术应用,文化内涵的传达效果不足,导致观众感受浅显或信息碎片化。互动体验设计不完善,难以激发游客兴趣和参与热情,造成文化教育与娱乐体验的脱节。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和技术接受能力的受众对数字化内容的接受度差异大,存在使用门槛和操作困难。技术与内容融合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指导,无法形成统一的展示标准和体验流程,导致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不稳定,观众参与和认知水平难以得到持续提升。

三、融合模式创新

(一)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

河北省拥有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129 师司令部旧址等 436 处红色文化遗址,馆藏革命文物超过12 万件。目前已完成数字化归档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足四成,且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通过引入AI 图像识别技术,可将文物数字化精度提升至毫米级,三维建模效率显著提高[2]。以西柏坡纪念馆为例,应用数字化技术后,文物信息检索时间从原来的半小时缩短至三分钟,参观者满意度明显提升。数字化平台还能实现每年 200TB 的数据存储扩容需求,为后续开发提供坚实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三维建模和智能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文化资源的高精度数字化存储与动态维护,保证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与可追溯性。数字化保护不仅保存了珍贵文化信息,也为文化展示、文创开发和旅游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系统化的数字化管理可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产业开发中的科学管理水平,推动其在教育传承、旅游推广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有效利用,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二)创新展示方法与智慧服务体系

智慧展示体系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推荐技术,可以实现沉浸式和个性化参观体验。例如,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时,游客可通过 AR 技术重现历史场景,通过智能导览系统获得针对兴趣和年龄的内容推荐。智慧服务体系包括在线预约、互动解说和智能导航,提高游客参与感和满意度。构建智慧红色旅游产品体系能够将文化教育和旅游服务有机融合,在提升文化传播效果的同时增加产业收益。调研数据显示,采用 VR/AR 技术的红色场馆游客停留时间显著延长,二次参观率大幅提升。以西柏坡景区为例,部署智能导览系统后,2022 年游客量实现三成以上的增长,其中青少年占比明显提高。智慧服务系统可实现线上预约全覆盖,讲解服务满意度保持高位。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

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深度互动,以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增值。河北省红色文化产业链包括文创产品开发、旅游服务、教育培训、纪念品销售和文化传播等环节,各环节之间需要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和市场对接机制。人工智能技术可支持产业链优化和决策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预测市场需求、优化运营流程,提高企业间协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河北省红色文旅产业链已带动就业 12 万人,2022 年综合收入达 86 亿元。大数据分析显示,集群内企业协作效率显著提升,运营成本有效降低。在邯郸 129 师纪念馆片区,通过产业联动带动周边多个乡镇发展,农民人均增收明显,区域旅游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四、实施路径设计

(一)智慧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智慧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需综合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展示系统和游客服务设施布局。河北省可依托西柏坡、129 师司令部旧址等重点资源,建设集教育、旅游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智慧基地。计划在西柏坡等示范基地投入 3.2 亿元,建设全覆盖的 5G 网络。示范项目显示,智能管理系统可显著提升游客承载量,运营效率明显提高。VR 体验项目有效增强青少年教育效果,研学团队接待量实现大幅增长。基地建设不仅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还为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实践提供示范场景,形成可推广的技术应用模式和管理经验[3]。

(二)红色文化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河北省红色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已达 4.3 亿元,其中数字化产品占比持续提升。AI 设计系统显著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市场转化率不断提高。在教育培训领域,线上课程注册用户突破 50 万,完课率保持较高水平。智慧营销系统有效扩大宣传覆盖面,获客成本明显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链延伸中发挥关键作用,可实现运营管理智能化、数据分析精准化和资源配置优化。通过数字化展示平台和智慧服务体系,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文创产品销售、旅游收入和文化传播价值同步增长。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提升不仅增强了河北省红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全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创新模式和实践经验,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发展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涉县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带动数十个村发展,乡村旅游收入达数亿元。AI 农旅规划系统促进农产品销售增长,民宿入住率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发展使交通通达性明显改善,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区域协同发展能够整合文化资源、旅游市场和地方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和经济拉动,推动红色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乡村社会和文化服务水平,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四)多元化投入与推广机制

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和社会参与的三维支撑体系。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同时,应建立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整合全省红色资源,为文创产品开发、数字技术应用提供专业支持。在推广机制方面,要打造"红色文化+"模式,将革命精神融入研学旅行、文创产品等新业态。特别要突出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红色主题课程等方式,让革命历史生动可感,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种多元协同的发展模式既能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的育人作用,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河北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建林,李彦斌.“人工智能+红色文化”,打造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N].工人日报,2025-08-25(003).

[2] 廖昕. 人工智能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导报,2025,(07):43-45.

[3] 金小龙. 红色文化有声读物的数智化传播路径[J].新闻前哨,2025,(13):67-69.

基金项目是:河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 项目编号:XZKT25YB117

作者简介:冯飞飞 女 河北省邯郸市 汉族 本科 红色文化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