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
赵建伟
普洱市委党校 665000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加强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三个维度,探讨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文旅融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径
引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城乡文化交流互鉴,丰富乡村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对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作为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发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精神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文化基础。
一、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新文旅产品
(一)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
在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过程中,关键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民俗文化资源千差万别,要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传说故事等,提炼其精髓,讲好当地故事[1]。在开发体验项目时,要突出文化内涵与互动参与,让游客沉浸其中、身临其境。比如在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时,不仅要还原传统仪式、民俗表演的原汁原味,更要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当地独特的民俗氛围与风土人情。在非遗手工制作、传统农事体验项目中,游客要"零距离"接触传统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景区还可以根据本地特色民间故事,进行艺术加工与创作,打造沉浸式戏剧、实景演出,配合科技手段营造身临其境的观演体验。这些沉浸式项目的打造,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游客个性化探索体验的需求,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用生动的体验方式吸引当代人,让游客在参与互动中潜移默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发掘乡村特色美食,开发创意农家菜品
美食是游客体验乡村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各地应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传统菜肴,用好用活这些美食资源,讲好"舌尖上的文化"。要注重发掘整理民间传统菜谱,挖掘老一辈农民的家传秘方,充分利用当地食材,延续乡土风味,保留乡愁记忆。同时,要顺应时代趋势,对传统菜肴进行创新,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开发时尚、健康的特色菜品[2]。各地可立足当地特色农产品,研发独具风味的农家宴、农家小吃等特色餐饮产品,把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加工成"游客餐桌上的美味",让游客品尝到最地道的乡村风味。餐饮企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营销,借助视频号、直播等新媒体渠道,生动展示乡村美食的制作过程,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体验地方美食。同时,要注重发动当地农民参与,鼓励返乡青年、职业农民创办特色餐馆,传承发展乡土饮食技艺。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美食产业化发展,让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在参与中提升获得感。
二、加强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提升精神文明
(一)开展农民文化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
开展农民文化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重要抓手。培训内容要紧扣农民需求,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实际,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比如,针对农村文艺团队,特别是对年轻文艺骨干,要请专业老师授课,传授戏曲表演、乐器演奏、舞蹈编导等专业技艺,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文艺人才队伍[3]。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可开设农家乐经营、田园综合体策划、农事体验项目设计等培训课,帮助他们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乡村工艺能人,应邀请设计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开展手工技艺提升和创新设计培训,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极具乡土特色、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培训还要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拓展培训覆盖面。
(二)举办农村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是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活动开展要贴近农民生活,突出农民主体,注重互动参与,多组织农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各地可发挥基层文化站点作用,利用节假日、农闲时节,经常性组织农村广场舞比赛、乡村运动会、民间文艺汇演等,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邻里和睦、培育文明乡风。在举办文化活动时,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结合自身特长,自发组织诗歌朗诵会、民俗展演等,主动参与活动设计、组织、展演,在参与中提升综合素质。针对农村青年文化需求,要创新活动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短视频创作大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凝聚农村青年群体。在厚植乡村优秀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导、满足农民多样化、时尚化的文化需求,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三、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优化人居环境
(一)建设乡村文化礼堂,提供优质服务阵地
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群众基础好的乡村,可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礼堂,内设图书阅览室、非遗展示厅、多功能活动厅等,为农民提供集阅读、培训、展示、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而对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小的村庄,则要突出精准化、小型化,将文化礼堂与村部、学校等场所统筹利用,建设"微型文化礼堂",送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文化礼堂建设还要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积极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文化礼堂建设,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丰富的文化大餐。同时,推动文化礼堂与农家书屋、文化站等阵地资源整合,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辐射带动、统筹协调"作用,打造"一站多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更好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打造美丽乡村景观,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立足乡村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塑造独特的乡村风貌。对于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要加强文物和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彰显厚重的文化积淀;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要最大限度保留田园风光,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环境;对于红色资源丰富的乡村,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设计富有红色特色的文化景观。同时,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要因地制宜配套文化休闲设施,如村史馆、农耕文化展示园等,丰富乡村文化业态,满足农民多元化休闲娱乐需求。美丽乡村建设还要积极推动农民参与,挖掘乡贤文化,引导能工巧匠参与美丽乡村设计,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让美丽家园成为农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结束语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服务下沉,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在新时代推进农文旅融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对于推动城乡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兰.河南省安阳市渔洋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建议[J].中国果业信息,2024,41(12):95-97.
[2]陈晓冬.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岛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4,(22):137-139.
[3]常沛,吴玲龙.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探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24,37(01):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