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影视视听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倪梅
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成都 611844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传统《影视视听语言》课程中存在的知识灌输、实践脱节等问题,提出"情境创设-协作探究-意义建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驱动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等策略,重构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视听分析能力与创作素养,为影视类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影视视听语言,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框架
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人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步构建认知结构,这一理论对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文化工具和语言在个体认知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认知发展首先发生在社会层面,然后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个体通过与更有知识的他人(如父母、教师、同伴)的互动,逐渐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以下几个影响。协作学习上的体现、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多样性体现。
二、《影视视听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重构
1.认知维度
视觉元素的认知主要包括镜头构成,景别的叙事功能,构图法则,光影的应用。听觉元素主要包括对话、音效、音乐的交互关系;声画关系,同步、对位、分离的戏剧效果。
剪辑逻辑体系需掌握连续性剪辑,轴线规则、30度原则、动作匹配等知识。
该认知体系从“概念讲解→案例示范→模仿训练→创新应用”的四步教学法,最终使学生建立三维认知能力,
2.能力维度
能力维度的培养应突破传统“技术操作”的单一导向,构建“技术应用—艺术创造—批判思维—协作创新”的四维能力体系。
技术实操能力要求对器材驾驭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体现为视觉化叙事转化能力; 批判分析能力如视听文本解构能力、拉片技术逐帧分析镜头的能力、文化批判能力;跨工种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导演-摄影-录音的实时沟通机制建立,项目统筹能力,分镜预可视化和资源调度优化能力。
3.情感维度
审美感知培养如视听敏感性训练,微表情捕捉训练与环境音辨听。文化情感共鸣的建立,对本土文化认同,水墨动画的意境美与戏曲程式化动作的影视转化。跨文化共情能力通过镜头运动理解不同民族的时空观念。
(二)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1)模块化知识体系
掌握这些知识模块之间的相互转换,A[基础认知模块]--> B[镜头语言]、A --> C[声音系统]、B --> D[景别与构图]、B --> E[运动镜头]、C --> F[声画关系]、C --> G[空间声场]、H[高阶应用模块]--> I[类型语法]、H --> J[文化表达]、I --> K[悬疑片视觉机制]、I --> L[歌舞片调度逻辑]、J --> M[东方美学意象]、J --> N[后现代解构]。
(2)问题导向的知识节点
每个知识点以真实问题引入,例如引入主观镜头教学提出问题,“如何用镜头表现角色心理崩溃?”,讲解倾斜构图知识点之前提提出问题,“为什么《寄生虫》的楼梯让人不安?”。
2.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
物理情境创设方法,如用单光源再现《马耳他之鹰》的悬疑光效,可以通过实景模拟工作坊模仿黑色电影灯光实验室,改造教室为1940年代侦探办公室,提供可调电压模拟钨丝灯老化仿制20世纪40年代台灯,用烟雾机制造光束效果,用单光源实现悬疑光效。情境创设也可以通过空间重构训练,重构《闪灵》走廊的血腥意象,学生用校园消防栓加红色滤色片加鱼眼镜头生成。
(2)协作探究
跨专业项目组,导演系与摄影系与录音系协同完成3分钟短片,每人需完成《岗位认知移交备忘录》,多人在线通过协作模板记录技术参数和艺术决策逻辑,通过好莱坞式岗位轮训角色轮换制确保多维度认知。通过同一剧本分别用法国新浪潮和好莱坞风格呈现设立认知冲突任务,通过认知镜像训练提升对“导演意图-实际效果”转化过程的理解。
(3)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影视视听语言》课程中的意义建构需要通过多维度、沉浸式的认知转化过程实现。认知冲突创设,比如在讲授在讲授“跳轴”前,收集学生作业中的越轴镜头,让其自行体验违和感成因,分析造成的生理不适感。通过邀请电影专业人士现场点评学生解决方案,学生记录被颠覆的专业认知,依然存在的困惑,自创的语法规则等进行个人知识重构从而形成社会协商机制
(三)教学方法创新
1.认知冲突驱动教学法
(1)反类型化任务设计
反类型化任务设计是一种通过故意违反常规影视语法或类型惯例制造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解构既有规则并重构个人理解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其核心逻辑是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对类型程式的惯性依赖,如“武侠片必须用快剪”,逆向探索通过“错误”实践发现语法规则的边界与例外,形成对视听语言本质的意义重构。
从皮亚杰的“顺应”机制中得知,当现有图式无法同化新经验时,必须调整认知结构,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应用也是在突破舒适区的任务中实现能力跃升。反类型化任务设计法的价值是去自动化,打破学生对类型程式的无意识模仿,培养学生适应新媒体形态的语法创新能力。
2.社会性建构教学法
该方法强调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语言、协作和文化工具共同建构的。其核心原则包括社会互动优先,学习发生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引导下。
下面通过案例视听语言国际工作坊对社会性建构教学法应用进行分析。
设计任务为中方团队拍摄北京胡同晨景,法方团队拍摄巴黎小巷夜景,共同剪辑《双城记》对比蒙太奇,协作云协作平台,时差会议中的AI实时翻译,他们发现法国组倾向用跳切表现时间断裂,而中方组偏好长镜头暗示空间延续,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社会建构性学习。
三、教学实践案例
《蒙太奇思维重构:短视频时代的叙事革命》教学案例
1.教学背景
课程痛点传统蒙太奇教学停留于爱森斯坦理论记忆;学生无法将剪辑思维迁移到短视频创作。建构主义解决方案通过“认知冲突→情境化实践→社会协商→元认知反思”四阶段,实现蒙太奇思维的代际重构
2.教学实施
(1)前概念解构(认知冲突)
诊断性任务,要求用10个抖音热门片段拼接"孤独感"主题;使用Adobe Premiere自动生成剪辑节奏分析报告。认知冲突事件,对比《战舰波将金号》与抖音神曲卡点视频的蒙太奇逻辑差异。
(2)情境化探究(工具赋能)
混合现实工作坊,A[实物道具拍摄]--> B[虚拟场景合成]--> C[AI风格迁移]--> D[跨平台发布测试]。每组配备大疆Pocket 3实拍、Unreal Engine虚拟背景、Runway ML风格化工具。认知工具包,抖音热力分析插件(显示观众注意力曲线)。
(3)社会性建构
算法对抗实验,组A:完全遵循抖音推荐逻辑、组B:故意违反流量规律、组C:混合策略。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影视视听语言》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为影视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加入新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远,李静怡.建构主义理论在影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电影教育研究,2020,15(3):45-52.
[2]王晓峰.基于建构主义的《影视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9,12(4):78-85.
[3]陈雨欣,刘阳光.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21,18(2):112-119.
[4]吴星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影视创作课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林晓月.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现代传播,2022,44(5):156-163.
作者简介:
倪梅,女,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叙事。
该论文为成都东软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影视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NSUJG2024-024)教研教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