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育人价值探究

作者

崔瑶

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初级中学 213000

摘要:当代初中音乐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是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有效发展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四方面的能力。本文基于学情分析,聚焦教学设计,通过分析《思乡曲》的结构、情感、创作背景等,学生在创意实践中真正感知这部经典作品在美育、德育、智育方面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学科育人;初中音乐;核心素养;思乡曲

艺术是审美的体验,音乐是从听觉开始感知的,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1]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中育人环节的重要体现,初中音乐课程设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培养单一的技能,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授之以渔”。

一、基本学情分析

1.从学生已有知识来看

学生处于小初衔接阶段,小学已接触过小提琴独奏作品,但可能对于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作品欣赏较少,年龄、生活环境以及经历都可能让学生从情感上无法与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2.从学生的音乐素养来看

《思乡曲》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民歌器乐化的作品,欣赏经验有可能不足,需老师在课上引导提问,围绕对作品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在欣赏过程中表现的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等方面进行。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作品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可能还未深入,但在七年级上册前四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少许欣赏经验,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也有一定的概念与知识储备,只是可能还未熟练与深入。

3.从学生兴趣点上来看

“学科育人视域下的初中音乐体验式教学开展,要重视此阶段学生在情感及行为方面自主参与的意愿及程度。”[2]音乐结合特殊历史时期的作品对同学们来说有些距离,若教师设计的活动丰富,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的意愿,在活动中揭示音乐主题内涵,学生也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感知乐曲更深层次的情感,从而会听、会赏、会评具有历史内涵的民歌器乐化作品。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思乡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中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得到设定,可以引导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实现以下三个转变:“(1)由“抽象知识”向“具体情境”转变;(2)由“知识中心”向“素养中心”转变;(3)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3]

(1) “具体情境”的教学目标设定更加符合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创设情境,真正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情境在导入环节也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开展教学,比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下去的兴趣与动力。

(2)“素养中心”主要指的是核心素养,也是学科素养,“对于音乐学科来讲,核心素养属于上层理念,不只是音乐知识,还是学生终生发展所需具有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关键能力等。音乐教学助力学生融入全球化、多元化的音乐人文环境,增强音乐素养,此为当下音乐教改重点与核心。”[4]新课标指出艺术类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从感知出发,教学设计、反馈都是学生对美的理解与具体表现,结合作品的文化底蕴即文化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实践,从模仿到自行创编,这些核心素养的养成能帮助学生在课内外真正会欣赏艺术,从而将艺术的美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3)“学生中心”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基本准则,也是最终目标,将课堂与学习还给学生,学生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备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核心素养下我们追求的教育。教师坚持以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它能指导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逐渐能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且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享受艺术,这才是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根据以上转变,《思乡曲》中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学生通过演唱旋律、律动感知、欣赏抗日战争时期的影视作品等方式从听觉、视觉多方面深入《思乡曲》情境,结合以往学习经验从多维度多角度掌握音乐欣赏的技能,学生能从旋律、节奏、音区、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等音乐要素分析欣赏作品。

(2)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背景、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文化理解学习,能体会《思乡曲》不仅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在特殊时期对祖国遭受侵略的惋惜与无奈之情,从而得知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和平时代,热爱对我们强大的祖国,能与作曲家产生些许共情。

(3)学生在听赏与律动的过程中,借助纱巾多次自主感受音乐,从思乡-忧愁-有一点希望-充满希望-回到现实希望破碎的情感过程,体会作曲家创作中随着创作技法的改变从而情感得到升华的创作构思,也能在作品中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2.教学内容

关于作曲家,马思聪是我国最早的小提琴家之一,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于1923年远赴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的创作深受西方思想及创作技法的影响。马思聪着力于我国提琴音乐的民族化,也促进了我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

关于作品,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由马思聪创作于1937年,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抒情清新的旋律,如沐春风般传到千万个家破人亡的家庭,人们仿佛在小提琴的声声丝弦中听到了自己的心事,如梦一般回到了家乡,无比盼望家人团聚,《思乡曲》在彼时彼刻成为了千万百姓的精神寄托,这首曲子也为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当年日寇侵略东三省,马思聪从一首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中得到灵感,这首民歌表达的是当地的人们思念故乡包头之情。《思乡曲》是马思聪将中国传统民间歌曲与西方音乐创作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代表之作,也是我们近现代作品民歌器乐化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关于教学,这首小提琴独奏《思乡曲》为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作品,本课从学生已有欣赏经验的《红旗颂》中具有抒情性的红旗主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弦乐组抒情、悠扬的音色,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悠扬的小提琴作品中。教学环节学生从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开始,对比感受演唱的主题与小提琴演奏主题的不同,从而揭示主题,拉开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的序幕,逐渐深入体会战争背景下的思乡乐曲。

三、《思乡曲》中的育人价值研究

1.美育之审美感知

音乐作品的美感首先来自于作品的结构之美,若作品结构规整,则能彰显对称之美,听觉上便会产生美感,其次,在音乐作品的结构中带领学生分析主题、节奏等音乐要素,也能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也能有更好的美感体验。

小提琴独奏《思乡曲》为马思聪创作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三个乐段分段清晰,旋律各有特色,严格意义上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但七年级的学生并未没有接触过复杂的曲式结构,因此本文中称该曲的曲式结构为ABA1三部曲式,其中A1乐段为缩略再现,作品主题层层递进,清澈优美的小提琴声带我们进入浓郁的思乡情境。本节从多角度进行音乐作品分析,一起探寻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之美。

《思乡曲》A乐段有三个主题,速度稍慢,主题一(如图1)由小提琴演奏,在民歌《城墙上跑马》旋律基础上加入小附点节奏、圆滑线以及装饰音倚音,再加之小提琴在演奏过程中二次创作加入的滑音,旋律比《城墙上跑马》听起来更加委婉凄凉,如泣如诉。

该主题旋律似叹息,淡然忧愁,该旋律中跳进音程极少,多为级进音程,因此听觉上能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乡之情略带忧愁,并未直抒胸臆,而是一种隐隐的思乡,也是情绪上的铺垫。

马思聪说:“我有时会采取一个或两个曲调甚至不过一两小节的动机,这些民歌在使用的时候,它就成了我的一部分。”《思乡曲》A乐段主题二(如图2)选取《城墙上跑马》旋律中第二个乐句中的“3 5 6”三个音为骨干音进行发展,旋律两小节一次以变化重复的手法进行创作,先扬后抑,该主题旋律开始出现少许的跳进音程,但又不失缠绵连贯,切分节奏使旋律更有律动感和方向感,作曲家想要显露内心思乡却又无法真正畅然表达的情绪,节奏比主题一略显紧密,多处旋律开始出现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连续的五连音听觉上更加给人以连绵之感,意犹未尽。

A乐段主题三(如图3)情绪稍显激昂,通过小提琴的高音区和超高音区表现出激动的情绪。旋律从高音2开始跳进四度,在中强的力度下旋律音区由低到高发展,先扬后抑带动激昂的情绪,旋律游走在小提琴的高音区,连弓与前倚音的演奏使音乐听起来连贯柔和委婉。

A乐段至此在思乡的情感中充满了希望与光明。

马思聪的创作来源于民歌,又高于民歌,《思乡曲》曲中的思乡、苦闷——光明欢快的色彩转变是通过转调以及变速来达到的,听觉上给人美好明快之感。B乐段主题速度明显比A乐段要快很多,音乐情绪更加活泼欢快,热烈激昂,主要集中在小提琴的高音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以及频繁的附点节奏给人轻松、明亮、松弛之感,本段旋律小提琴演奏双音来强调活泼欢快之感,复调进行好似两人在对话,旋律音区一句高,一句低也似两人在对话,彼此诉说着近况与喜悦。

乐曲A1乐段为缩略再现,小提琴声带领我们再次回到了A乐段中《城墙上跑马》的主旋律,速度再次变缓慢,与A乐段第一主题首位呼应,但通过转调、音区变高来强调更加浓郁的思乡之情,似诉苦,又似叹息,民歌旋律演奏两次,音区一次比一次高,乐曲最后在上行琶音中结束,让人充满希望意犹未尽,思绪随之产生无限遐想。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纱巾感受、体验每个乐段不同的节奏、情绪、情感等变化,通过问题导向,指引学生探寻音乐特点。

2.德育之文化理解

(1)《思乡曲》中的情感理解

《城墙上跑马》为内蒙古绥远民歌,马思聪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曾在内蒙生活过一段时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思聪的重心从教学和演出转移到了抗战音乐的创作,他便以内蒙短调民歌《城墙上跑马》为主题创作了《内蒙组曲》,《思乡曲》便是《内蒙组曲》中家喻户晓的一首小提琴曲。

1937年日寇入侵前我国从北平通往归绥的平绥线途径绥远,在这暗无天日的战争烽火中,《思乡曲》曾拨动无数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中华儿女的心弦,仿佛曲中一波三折的旋律与情感就是在描写自己的心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乐曲的旋律引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从此马思聪与小提琴便在中国如一盏明灯照亮千家万户。

《思乡曲》从一句先扬后抑的下行旋律开始,级进音程模仿叹息之感,战争使百姓的日子暗无天日,只能一声叹息,先扬是对生活的希望,后叹又是迫于对现实的无奈。曲中装饰音和级进音程较多,好似想要抒发情感却又要隐藏着不敢让旁人知晓,百姓们思乡盼亲人的情感不能显露或许也是为了自保。随后A乐段主题二缠绵连贯,旋律上行给人略显光明与希望之感,内心思乡却又无法真正畅然表达,旋律缠绵连贯,上行旋律增多,给人逐现思乡之情的感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终于可以慢慢释放情感。B乐段旋律显然激昂了许多,速度变快,形成鲜明对比,小提琴演奏双音来强调活泼欢快之感,复调旋律好似两人在对话,或是彼此分享着思念与喜悦,亦或是两人久违的重逢,仿佛战争已经结束,阴霾散去,一片光明。而乐曲到了A1乐段,那般痛苦的情绪与情感又迸发而出,好像刚刚发生的一切喜事都只是梦境,猛地回到了现实,梦境希望都已破碎,思乡之情至此浓烈至极,再也无法隐忍随即倾泻而出。

(2) 《思乡曲》中的提琴音乐民族化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的新音乐以自己的方式迅速发展,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优秀的作曲家们将留洋学到的西方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法结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审美进行创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马思聪作为当时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名曲开始被大众熟知,“他的作品将西方的作曲技法、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与中国民族民歌曲调、乐器演奏技法相结合,有强烈的民族感。”[5]

《思乡曲》的曲式结构前文中分析过,从结构来看,为西方音乐创作理念,乐曲通过转调和改变速度来发展主题。从调式调性上看,马思聪在西洋大小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五声调式进行创作,从A羽—D商—E宫—D徵—D商调式展现乐曲的民族性。从演奏技法上来看,“在《思乡曲》中明显标记的倚音有28处。在《思乡曲》中,滑音出现7次。”[6]乐曲中加入很多倚音、滑音演奏,而滑音这类演奏技法广泛应用于中国拉弦乐器二胡,西方乐器的滑音演奏非常少见,西方的古典作品演奏中几乎没有出现,作曲家通过小提琴滑音、倚音的演奏将中国乐曲如泣如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智育之创意实践

《新课标》表现性任务:“我是小小作曲家”,同学们从作曲家角度为《思乡曲》创编节奏以及编配小乐器进行伴奏。可供选择的节奏型有:X、XX、0、0X,在此任务驱动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地讨论创编节奏型,例如A组同学为A乐段创编的节奏型在4/4拍的乐曲中如下:X、0X、XX、0,首先同学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得知4/4拍的节拍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因此设计的节奏型符合强弱规律,强拍为重拍,弱拍则以适当的空拍填之;其次,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为其编配的小乐器分别为:碰铃、沙锤、小响板,碰铃音响效果较强,适合在强拍,沙锤声音较弱适合在弱拍,小响板的力度可以人为控制,他们选择较弱的力度,这样的组合使乐曲非常具有层次感,第四拍设计的空拍也很巧妙,贴合乐曲中小提琴长音的演奏,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小小作曲家,在这样情感层层变化的乐曲中,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悟,来为之编配节奏与小乐器正体现了当代音乐课堂的智育价值。

而核心素养中的艺术表现,则是学生基于以上三方面的体验与感悟,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素养,有可能这样一节音乐课上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经历会影响其一生对于美的感知。

四、结语

本文以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思乡曲》为例,从三方面层层分析探究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育人价值。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不仅仅是音乐课本上的一首乐曲,其背后暗藏了中华民族不可遗忘的历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结构、节奏、情绪、情感等音乐要素,学生可以感知音乐作品的独特美;通过解读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提琴音乐的民族化,学生对于作品有很深刻的文化理解;通过“我是小小作曲家”创意实践,学生们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能长久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产生对生活中美的感知,能对个人终身发展、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起到促进作用。这便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课堂的育人价值。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p5.

[2]白汝玮.以乐启智 音你而美——论学科育人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14年.

[3]王春易.《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p32-33.

[4]沈姝玺.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24年2月15日.

[5]刘子君.《马思聪小提琴音乐对我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之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6月.

[6]魏钰琳.《马思聪<思乡曲>民族化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22年6月: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