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生物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姜军刚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中学 712000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深入探讨了项目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了其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项目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合理设计项目任务和教学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物;项目式教学;科学探究能力

引言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项目式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深入研究高中生物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价值

首先,项目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厌学情绪。而项目式教学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如“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水质检测与生态修复”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其次,项目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需要围绕项目任务自主设计探究方案,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项目中,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二、高中生物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仍存在诸多不足。从实际教学观察来看,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对于教师提供的探究任务,学生往往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操作,缺乏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提出创新性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激素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中,学生多依赖教师提供的实验设计框架,对于激素浓度梯度的设置、处理时间的确定等关键环节缺乏自主思考,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步骤,而未能深入探究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在实验数据收集后,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分析数据,无法从复杂的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例如,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中,学生虽然能够记录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数据,但在分析数据时,多数学生仅能描述数据的简单趋势,如“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加快”,而对于数据背后的生物学原理缺乏深入理解,无法准确解释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更难以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相联系。

(二)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学方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传统生物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传统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胞结构图,学生只需记忆细胞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缺乏对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入探究,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高中生物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探究性实验和项目任务,但这些内容往往较为简单,缺乏深度和挑战性。例如,在“酶的特性”实验中,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较为固定,学生只需按照教材步骤进行操作,难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无法深入探究酶的特性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教材中的探究性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开放性探究任务,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高中生物项目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合理设计项目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项目任务是项目式教学的核心,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项目任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真实的情境和适度的挑战性。例如,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项目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实验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其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这种开放性的任务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项目任务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如“校园生态系统构建与维护”项目,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实地调查,分析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真实的情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实际价值。

(二)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真实情境的创设是项目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模拟真实场景等方式创设真实情境。例如,在“水质检测与生态修复”项目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校园周边的水体,采集水样进行检测,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生态修复方案。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虚拟实验室、在线模拟实验等,为学生提供虚拟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加强教师指导,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探究进度和遇到的问题,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例如,在“探究酶的特性”项目中,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完善实验设计。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小组讨论、项目汇报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高中生物项目式教学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合理设计项目任务、创设真实情境、加强教师指导和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探索和优化项目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耿晖.项目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4):98-100.

[2]王欣.项目式教学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3,(29):86-88.

[3]李媛,孙喆.“项目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1,(1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