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种牛繁殖性能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赛汗 满树民
1.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农牧局 内蒙古赤峰 025350; 2.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同兴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赤峰 025358
摘要:畜牧业作为内蒙古农牧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可持续发展与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密不可分,克什克腾旗依托广袤的草原生态与悠久的畜牧传统,已成为我国北方肉牛产业的核心产区,其中种牛繁殖性能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全产业链的效益提升与遗传资源保护。但是在品种改良加速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种牛繁殖面临遗传潜力释放不足、技术落地断层、环境适应性矛盾等多重挑战。
关键词:种牛;繁殖性能;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近年来,随着种牛种质资源的不断扩张,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种牛在繁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制约也日益凸显,尤其表现为技术落地差距较大,遗传进展滞后,再加上养殖管理不当,使得种牛的繁殖性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在短时间内导致大量种牛被淘汰使用的种质资源不能够全面发挥出来,为此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影响种牛繁殖性能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有效推动牛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
1影响种牛繁殖性能的因素
1.1遗传因素
种牛的品种基因型直接影响其繁殖潜力,尤其是西门塔尔牛因兼具肉用和乳用性能,其性成熟时间、排卵规律、精液品质等均显著区别于本地草原红牛,杂交改良中引入外来血统时,种牛对当地环境的遗传适应性(如抗寒性、耐粗饲能力)可能影响配种成功率。另外基层地区长期近亲繁殖或过度依赖单一优秀种公牛会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表现为后代精子活力降低、母牛排卵异常等繁殖障碍,在品种改良品种利用过程中,如若若未建立动态更新的基因库,可能加剧隐性遗传缺陷的传播。
1.2繁殖技术应用水平
当前人工受精是种牛繁殖最常见的辅助生殖技术,人工授精(AI)的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繁殖效率,冻精解冻技术、输精时机判断(发情鉴定准确性)、器械消毒等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后续阶段的操作环境,由于基层配种员的技术熟练度不足常常导致母牛子宫损伤或受胎率下降。胚胎移植(ET)对母体生理状态要求严格,受体牛与供体牛的同期发情同步率、胚胎保存条件以及移植操作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控,均可能影响胚胎着床成功率。
1.3疾病与健康管理
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BVDV)等传染性疾病是造成种牛生殖机能下降的重要制致病原,这其中布病可引起公牛睾丸炎、母牛流产,如若牧场未建立严格的检疫隔离制度,可能导致群体性繁殖障碍。母牛围产期能量负平衡或矿物质代谢紊乱同样会抑制母牛产后发情,延长空怀期,种公牛因高蛋白饲料过量引发的蹄叶炎也可能间接降低爬跨交配意愿。
2提高种牛繁殖性能的改善措施
2.1加长遗传改良与选育体系优化
在进行种牛繁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联合育种机制,构建“核心育种场(提供优质种源)+合作社(扩繁群体)+家庭牧场(商品化生产)”的分级体系,通过核心场筛选产犊间隔短、精液活性强等高繁殖力种公牛,向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定向供应冻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种公牛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与排卵率、精子活力基因等繁殖性能相关的分子标记,优先选育耐寒、耐粗饲等抗逆性强个体。同时,加快构建动态化的基因库,定期引入澳洲西门塔尔牛、瑞士褐牛等国内外优质种牛冷冻胚胎,丰富遗传多样性,建立“种公牛轮换制度”,避免同一血统过度使用,每3年更新核心群种公牛30%以上。
2.2繁殖技术应用升级
在人工授精操作过程中,应该制定《冻精解冻-输精操作手册》,规范解冻水温(35℃±0.5℃)、输精深度(子宫体前端1/3处)等关键参数,配备便携式显微镜用于现场精液活力检测,发情鉴定过程中推广“尾根标记+步态监测摄像头”组合方案,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判断母牛发情状态,缩短发情鉴定误差至2小时以内,提升发情鉴定的准确性。在胚胎移植过程中,要想切实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提高胚胎移植的存活率,就需要加快构建移动式胚胎生产平台,改装厢式货车为“流动胚胎实验室”,配备便携式超声采卵仪、胚胎冷冻罐,为偏远牧区提供上门采卵-移植服务,降低牧民交通成本,采用“双激素法”(GnRH+PGF2α)实现80%以上受体牛同期发情,提升胚胎移植效率。
2.3营养管理与环境调控
繁殖期推广要用专用日粮,针对种公牛冬季配种期设计高锌、高维生素E饲料,确保上述两种物质的饲料添加率分别控制在120mg/kg、200IU/kg,提升精子密度,母牛围产期添加过瘤胃胆碱15g/天,减少胎衣不下风险。秋季储备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青贮饲料,冬季补充发酵TMR日粮,确保种牛全年体况评分维持在3.5-4分(5分制)。注重加强牛舍抗寒改造,建设半开放式保温牛舍,地面铺设橡胶垫防滑,安装地暖系统保持冬季舍温≥5℃,减少冷应激导致的精子畸形率升高,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春季采用“轮牧+补饲”模式,避免草场返青期过度啃食引发营养失衡。
2.4疾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对于受到布鲁氏杆菌病危害的养殖场,要注重构建布病净化计划。每季度开展全群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牛只立即隔离扑杀,对连续3年无疫病牧场授予“无布病种源基地”认证。完善牛病毒性腹泻免疫程序,推荐使用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灭活疫苗,对后备母牛进行针对性的免疫接种,一般选择在3月龄进行首次免疫接种21天之后使用同等一剂量的疫苗进行第2次,强化免疫接种,阻断病毒垂直传播,母牛在分娩前20-30天也可以选择该种疫苗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每头牛接种2mL,这样犊牛出生之后能够通过吃乳获得免疫球蛋白。妊娠母牛产前21天起检测母牛血钙、血酮指标,对低血钙风险牛只提前注射维生素D3100万IU/周,种公牛每月用硫酸铜溶液蹄浴,日粮中添加生物素20mg/天,改善蹄角质硬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更好的提升种牛的繁殖性能,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繁殖技术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攻克遗传潜力与生态承载力的矛盾、高技术门槛与基层适配性的冲突,并在今后种牛养殖管理过程中将关注重点放置在种质资源的长期安全管理方面,始终坚持以生态友好为导向、以牧民参与为根基、以全链协同为支撑,实现种牛繁殖从“量”到“质”的跨越,为全球同类地区的畜牧业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学杰,付震,吴安川,等.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措施[J].养殖与饲料,2023,22(5):43-45.
[2]徐磊.饲料营养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分析[J].饲料博览,2020(6):88.
[3]朱荣康.环境因素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7,25(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