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厚葬旧俗,拥抱文明新风
谭昌国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 654600
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移风易俗成为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厚养薄葬这一传统习俗的转变更是备受关注。厚葬之风在许多地方仍然盛行,这种不良习俗带来了诸多危害,而我们迫切需要倡导积极向上、正确的主张,拥抱文明新风。
厚葬旧俗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层面来看,厚葬往往伴随着高额的花费。在一些地区,为了一场葬礼,家庭需要购置昂贵的棺木、大量的祭祀用品,还要大摆宴席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可能会因为一场厚葬而陷入债务困境。例如,有的家庭为了显示对逝者的敬重,购买所谓的“豪华”墓地,其价格高昂,甚至超过了家庭多年的积蓄。这种过度的经济投入,并没有给生者带来实际的利益,反而使得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厚葬旧俗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大量的木材被用于制作棺木,而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大片的土地被用于建造墓地。这些墓地往往占据着优质的土地资源,而且很多时候是永久性占用。丧葬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纸扎、祭品等,在短时间内就被废弃,造成了资源的无谓消耗。以纸扎为例,制作精美的纸扎耗费了大量的纸张和人力,然而它们在葬礼结束后就被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厚葬旧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风气。它强调的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和排场,容易引发攀比之风。当一个家庭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葬礼时,周围的家庭可能会为了不被“比下去”而竞相效仿,甚至超越。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葬礼的形式而非对逝者的真正缅怀之情。在一些农村地区,这种攀比之风还会导致邻里关系的紧张,因为大家都在暗暗较劲,看谁在葬礼上更有“面子”。
从文化层面来说,厚葬旧俗可能与现代文明价值观念产生冲突。现代社会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而厚葬中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仪式和观念,如过度相信风水、认为厚葬才能让逝者安息等,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这些观念不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现代文明价值观的树立,容易使人们陷入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模式。
面对厚葬旧俗带来的种种危害,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厚养薄葬,首先强调的是厚养。在长辈生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尊重和照顾。这种关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多花时间陪伴老人,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生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例如,子女可以定期带老人去体检,鼓励他们参加适合自己的社交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当老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子女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安享幸福的晚年。
而薄葬,则是在葬礼形式上进行简化。可以选择简约而庄重的葬礼仪式,摒弃那些繁琐、铺张的环节。例如,减少不必要的祭祀用品的使用,用鲜花代替纸扎,既环保又能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在墓地的选择上,也可以考虑生态葬法,如树葬、海葬等。树葬将骨灰埋在树下,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海葬则将骨灰撒入大海,体现了一种豁达的生死观。这些生态葬法不仅节约土地资源,还符合现代环保理念。
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在推动厚养薄葬、移风易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引导民众,例如,对选择生态葬法的家庭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加强对丧葬行业的监管,规范丧葬用品的价格和质量,防止商家哄抬物价。社会方面,媒体可以加大对厚养薄葬文明新风的宣传力度,通过报道正面典型案例,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丧葬观念。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志愿服务,向民众普及厚养薄葬的意义和好处。
教育也是改变厚葬旧俗、推行文明新风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厚养薄葬的理念融入到德育课程中,让青少年从小就了解这种文明的丧葬观念。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积极力量。
宗教团体也可以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引导信教群众理解和接受厚养薄葬的理念,将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文明丧葬观念相结合。
在推行厚养薄葬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尊重传统习俗中的合理成分。传统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我们不能因为要推行新的丧葬观念而完全否定传统习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传统葬礼中的守灵、祭奠等仪式,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可以在简化形式的基础上保留下来,赋予其现代文明的内涵。
告别厚葬旧俗,拥抱文明新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厚养薄葬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