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论语》论辩艺术看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培养

作者

虞春香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论语》论辩艺术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剖析《论语》论点明确、逻辑严谨、论证多元、语言辩证的论辩特色。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四大培养策略:引导学生借鉴《论语》直抒胸臆的论辩方式,增强论点表达清晰度;剖析《论语》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提升文章论证逻辑性;学习《论语》对比、举例等多元论证技巧,强化论述说服力;汲取《论语》辩证语言智慧,锤炼学生辩证表达能力。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案例结合,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教学实效的新思路。​

关键词:《论语》;论辩艺术;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则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核心目标。《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与论辩,其中蕴含的论辩艺术精妙绝伦,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智慧,更为现代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挖掘《论语》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培养的关联,能够探索出更具实效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议论文写作的思辨素养,增强论证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一、《论语》论辩艺术的主要特色​

(一)论点明确,立场鲜明​

《论语》中的论辩往往围绕核心观点展开,论点清晰且立场坚定。如 “季氏将伐颛臾” 一章,孔子面对冉有、季路为季氏伐颛臾辩解,直接表明 “求!无乃尔是过与” 的批判态度,随后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三个方面,明确指出季氏伐颛臾违背道义,论点鲜明,毫不含糊。这种明确表达观点的方式,为议论文写作树立了典范。​

(二)逻辑严谨,论证有序​

《论语》的论辩过程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为例,孔子先引导学生 “各言其志”,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陈述志向之后,曾皙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描绘出理想的社会图景。孔子对此表示赞同,其论辩逻辑是从个人志向的表达,到对不同志向的评价,最后点明自己的理想追求,层层递进,论证有序。这种逻辑架构值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学习。

(三)论证方法多样​

《论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论辩的说服力。例如,在 “子夏问孝” 中,孔子通过对比论证,指出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将 “养” 父母与 “养” 犬马进行对比,突出 “敬” 对于 “孝” 的重要性;在阐述道理时,也常运用举例论证,如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具体事例说明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丰富的论证方法使论辩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语言简洁,辩证深刻​

《论语》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深刻的辩证思维。如 “过犹不及” 短短四字,便道出做事要把握分寸、避免极端的道理,既肯定了 “过” 与 “不及” 都存在问题,又体现出对事物两面性的辩证认识,在简洁的表达中展现出深刻的思辨内涵。​

二、基于《论语》论辩艺术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明确论点,增强观点表达的清晰度​

在议论文写作中,论点是文章的核心,明确的论点能够让文章主题突出,方向清晰。教师可借鉴《论语》中明确表达论点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自己的观点。​

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教学中,完成逻辑知识体系的系统讲解后,教师紧扣单元核心素养目标,布置 “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一极具思辨价值的议论文写作任务。写作伊始,教师以多媒体课件呈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片段,带领学生逐句剖析:孔子如何在冉有、季路的委婉辩解中,以 “求!无乃尔是过与” 的犀利质问,瞬间锁定季氏行为 “非正义性” 这一核心矛盾,并从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伦理定位三个维度展开驳斥,其论点如出鞘利剑,锋芒毕露。在经典文本的深度研读后,教师创设思维碰撞的课堂情境,组织学生围绕网络热词 “绝绝子”“yyds” 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典雅表述进行对比讨论。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学生小王深受启发,在习作开篇写道:“当‘蓝瘦香菇’取代‘黯然神伤’,当‘破防了’替换‘触景生情’,网络语言正以燎原之势重塑当代话语体系。有人忧心其如洪水猛兽,将冲垮传统文化的堤坝;有人乐见其为源头活水,能浇灌文化传承的沃土。而我认为,网络语言既以其碎片化、娱乐化特质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严谨性与庄重感,但若善加引导,亦能成为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的新引擎。” 此论点不仅精准概括了网络语言影响的双重性,更通过 “冲击” 与 “引擎” 的矛盾统一表述,展现出辩证思维。后续行文里,学生从抖音平台 “# 跟着诗词去旅行” 话题的火爆,论证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助力;又以部分网络用语曲解成语本义的现象,论述其潜在危害,论述始终围绕论点有序展开,实现了《论语》论辩智慧在现代议论文写作中的创造性转化。​

(二)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框架,提升论证的逻辑性​

在议论文写作的世界里,严谨的逻辑框架犹如大厦的钢筋骨架,支撑起整篇文章的说服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论语》论辩中严密有序的论证结构,帮助他们学会合理规划文章层次,让论证过程如抽丝剥茧般条理清晰。​

在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学习写议论文” 的课堂上,教师以 “学习应该注重积累还是创新” 为议题,开启了一场思维构建之旅。教学初始,教师带领学生精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章节,借助思维导图工具,直观呈现孔子引导学生表达志向、逐步深入评价的逻辑脉络。在互动讨论中,教师抛出问题:“孔子为何先倾听众人观点,再对不同志向进行分层点评?这种顺序安排蕴含着怎样的思维逻辑?” 学生们热烈讨论,逐渐领悟到从现象呈现到本质探讨、从个体表达至整体评价的递进式论证智慧。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围绕 “积累” 与 “创新” 的关系展开头脑风暴。各小组在交流碰撞中,尝试将《论语》的论辩逻辑迁移至写作构思。其中一组学生经过反复研讨,构建出颇具层次感的论证框架:开篇以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的经典名言为引,结合日常学习中单词背诵、公式推导等实例,论述积累是学习的根基,如同建筑高楼必先夯实地基,没有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接着,笔锋一转,以哥白尼长期观测天体运行数据,最终突破 “地心说” 桎梏,提出 “日心说” 的科学史实为例,辅以莱特兄弟从鸟类飞行中汲取灵感发明飞机等案例,论证创新是学习的升华,能够为知识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最后,总结指出积累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积累为创新提供素材,创新为积累指明方向,学习应当在扎实积累的基础上积极追求创新。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针对逻辑框架进行个性化指导。发现有小组在论述积累与创新关系时出现逻辑跳跃,便引导学生参照《论语》中层层推进的方式,补充过渡性语句,完善论证链条。经过教师的细致点拨与学生的反复修改,文章的逻辑结构更加严谨,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得出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成功将《论语》的论辩逻辑精髓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运用多元论证方法,强化论证的说服力​

议论文写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丰富多元的论证方式,如同调色盘上的缤纷色彩,能让论述更加饱满立体,使文章兼具说服力与感染力。教师可深度挖掘《论语》中对比、举例等论证技巧,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熟练驾驭多种论证方式,让观点的表达掷地有声。​

在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学会理性思辨” 的教学中,教师以 “规则与自由” 这一充满思辨张力的话题作为写作任务,开启论证方法的探索之旅。写作课伊始,教师将《论语》“子夏问孝” 与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的经典片段制作成交互式课件,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剖析文本。在 “子夏问孝” 的片段中,学生们发现孔子将 “能养” 父母与 “能养” 犬马进行对比,通过 “不敬,何以别乎” 的反问,犀利地揭示出 “孝” 的本质在于 “敬”,深刻体会到对比论证在凸显观点、强化逻辑上的独特作用;而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孔子以简单易懂的生活事例,清晰阐释了学习需举一反三的道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举例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说服力的妙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组织了 “论证方法模拟擂台赛”。学生们分组抽取不同观点,限时运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即兴论述。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学生们对论证方法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正式写作环节,学生小李展现出亮眼的思辨能力。他在文章中先运用对比论证:“规则绝非自由的镣铐,相反,它是自由的守护者。交通规则的存在,让每一辆车都能在各自的轨道上自由驰骋,保障道路畅通无阻;若没有规则约束,车辆肆意横行,道路必将陷入混乱,行人与车辆的自由出行也将成为泡影。” 随后,又通过举例论证进一步强化观点:“学校的规章制度看似限制了学生的部分行为,实则为大家营造了安静的学习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汲取知识;体育赛场上,严格的比赛规则保证了竞技的公平公正,让运动员能在规则框架内尽情展现实力,享受比赛的自由与快乐。” 这些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论述充分、条理清晰,有力地支撑起 “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自由应在规则的框架内实现” 这一核心论点。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采用 “双轨制” 评价模式:既标注出学生运用论证方法的精彩之处,又针对论证薄弱环节给出具体修改建议。如针对部分学生举例论证不够典型的问题,教师结合《论语》中精准举例的特点,推荐相关素材并指导筛选;对于对比论证不够鲜明的情况,则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深入剖析,增强对比的冲击力。通过这种精细化的点评指导,学生们对多元论证方法的运用更加娴熟,切实提升了议论文的论证水平,也让《论语》中的论证智慧在现代写作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培养学生锤炼辩证语言,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议论文写作的至高境界,在于以辩证的思维洞察事物本质,并用精准凝练的语言将其呈现。《论语》中 “过犹不及”“叩其两端而竭焉” 等表述,以极简的文字蕴含深刻辩证智慧,为学生锤炼语言、深化思维提供了绝佳范本。教师可通过深度文本解析与多元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将这种辩证语言风格融入议论文创作。​

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的教学中,教师以 “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为议题,开展辩证语言专项训练。课堂上,教师首先展示《论语》中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的片段,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孔子为何不赞同过度谨慎?通过角色扮演与观点交锋,学生深刻理解到孔子既肯定思考的必要性,又警示过犹不及的辩证智慧。随后,教师引入 “过犹不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等经典语句,借助对比阅读与思维导图,拆解其中 “两端兼顾、把握平衡” 的语言逻辑,引导学生提炼出 “承认矛盾 — 分析利弊 — 提出对策” 的辩证表达范式。在写作实践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突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审视人工智能。学生小陈在文章开篇便展现出辩证锋芒:“当 AlphaGo 战胜人类棋手,当 ChatGPT 妙笔生花完成创作,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生活。支持者视其为解放生产力的‘普罗米修斯之火’,反对者则忧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潘多拉魔盒’。事实上,这场技术革命既带来了科研效率指数级提升、智能家居的便捷体验,也衍生出就业结构震荡、算法偏见等新挑战。” 论述中,他既用 “科研效率指数级提升”“智能家居的便捷体验” 等具象化表述展现积极面,又以 “就业结构震荡”“算法偏见” 等精准概括揭示潜在风险。文章结尾更是巧妙化用《论语》辩证智慧:“正如孔子所言‘叩其两端而竭焉’,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完善法律监管防止数据滥用;也要坚守人文关怀,避免在效率至上的浪潮中迷失主体性,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幸福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创新采用 “语言升格工作坊” 模式,将学生习作中片面化、绝对化的表述投影展示,组织集体修改。例如针对 “人工智能必将取代人类” 这类极端观点,引导学生借鉴《论语》辩证句式,改写为 “人工智能虽在特定领域展现超越人类的能力,但受限于创造性思维与情感认知的天然局限,难以完全替代人类主体地位”。通过多轮修改与互评互鉴,学生逐渐掌握 “既肯定又反思”“既批判又建设” 的语言表达技巧,实现了从思维辩证到语言精准的双重提升,让议论文兼具思想深度与表达力度。​

四、结论​

《论语》的论辩艺术跨越千年时空,为现代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将《论语》中的论辩智慧融入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在经典文本中汲取思辨养分,更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明确论点、构建逻辑框架、运用多元论证、锤炼辩证语言等策略的实施,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得到切实提升,文章论证更具逻辑性与说服力。未来,高中语文教师应持续挖掘经典著作中的教育资源,以《论语》论辩艺术为起点,拓展至更多传统文化典籍,构建富有文化内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同时,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认知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思辨能力培养贯穿于议论文写作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在文字表达中展现深刻的思维品质,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辨精髓,真正实现 “文道统一” 的语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安平.文学作品中流传百年的论辩艺术[J].人生与伴侣,2024,(48):10-12.

[2]雷其坤.命题作文“争与让”导写[J].作文成功之路,2024,(13):15-17.

[3]李文宇.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3.

[4]杨忠平.用儒家经典提升议论文写作层次——以话题“路”的习作升格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