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策略分析

作者

李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的平台,更应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阵地。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学生心理素养提升,有助于增强其情绪调节能力、激发内在动力,助力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实际,分析积极心理品质渗透的必要性,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渗透策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更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认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情绪波动剧烈、心理压力较大,亟需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正向引导。音乐欣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教育形式,天然具备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情绪感染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然而,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情感的现象,忽视了音乐本身对心理素养培养的价值。因此,探究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1.1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绪、认知和社会性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敏感阶段。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能够有效帮助他们释放内心压力,调节负面情绪,增强自我认知和心理弹性。欣赏充满希望与奋斗精神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使他们在面对学习挫折与生活挑战时,展现出更强的内在动力与抗压能力。

1.2 促进音乐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需要

音乐教育本身承载着美育与德育的双重功能。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艺术熏陶,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观念的引导。通过深入解析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如爱国主义情感、人道主义关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等,能够促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建立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由内而外的心理品质塑造,远比单纯的技能训练更能实现音乐教育的真正育人目标。

1.3 应对当前初中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现实挑战

近些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复杂化趋势。焦虑、抑郁、自我否定等问题频频出现,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音乐欣赏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具有情绪调节、心理治疗的潜在功能。合理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升情绪管理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助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二、当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忽视心理品质培养

在现有音乐欣赏课堂上,许多教师仍以完成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为主要任务,重视乐理、历史背景等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与心理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设定模糊,缺少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意识渗透,使得课堂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脱节,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欣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2.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情感体验引导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解、学生聆听为主,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机会。音乐作品的情感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缺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与共鸣,导致音乐欣赏活动变成了知识灌输,无法实现积极心理品质的潜移默化培养。此外,一些教师忽略了情境创设和情感引导的重要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绪共振和情感表达。

2.3 教师自身积极心理素养不足,示范作用弱

教师作为课堂文化氛围的重要塑造者,其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但现实中,一些教师因工作压力大、情绪管理不到位,自身缺乏积极向上的情绪表达与应对策略,在课堂中难以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这种状态不仅影响课堂氛围,也削弱了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渗透的效果。

三、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渗透的有效策略

3.1 明确教学目标,系统融入心理品质培养

为了实现音乐欣赏课堂的育人功能,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将情感体验与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整体规划。每节音乐欣赏课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更要设置明确的情感培养目标,如增强自信、培养感恩、激发合作意识等。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优先选取那些主题积极、情感真挚、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美好情感,体验正向力量。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等,均富含励志与希望的元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情绪。

3.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为了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音乐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播放配套视频、设计小故事引入等,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同时,可以组织音乐剧表演、角色扮演、创意讲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多元方式参与到音乐体验中。例如,在欣赏《友谊地久天长》时,可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或创作友谊主题小剧场,加深对友情美好情感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3.3 强化师生互动,发挥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构建平等、尊重、关爱的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情感,分享聆听体验,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活跃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同时,教师自身也应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自我调节与专业培训提升情绪管理与沟通能力。以积极、乐观、开放的态度面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向、健康的心理特质,使音乐欣赏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温暖港湾。

总结: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是提升学生心理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音乐欣赏课堂不仅可以传授音乐知识,更能够成为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坚韧等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与实践,将积极心理教育理念融入每一次音乐欣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收获快乐、智慧与力量。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领域必将发挥出更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馨月.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J]. 戏剧之家, 2024, (34): 190-192.

[2]刘锋.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4, (23): 64-66.

[3]黄晓诗.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J]. 琴童, 2024, (14): 102-104.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3年度区级课题“基于初中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