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条件下航空公司签派应急处置流程优化
朱小玲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201803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航空运输安全与效率构成严重威胁。签派部门作为航空公司运行中枢,其应急处置能力直接决定极端天气下的航班运行质量。本文以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要求,分析极端天气对航空运行的影响及现有签派应急流程的短板,提出系统性优化方案,旨在构建责任清晰、响应高效、协同有序的应急处置体系,为航空运输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极端天气;签派应急;安全生产责任制;流程优化
一、引言
航空运输的高速发展对运行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极端天气作为影响航空安全的关键因素,其破坏力与不确定性持续加剧。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民航因极端天气导致的航班不正常率同比上升 12%,直接经济损失超 30 亿元。签派部门承担着航班放行、运行监控和应急决策的核心职能,在极端天气应对中处于指挥协调的关键位置。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航空运行的生命线,要求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形成 “人人有责、各负其责” 的责任链条,这一原则必须贯穿签派应急处置全过程。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作为华东地区重要航空运营主体,面对台风、雷暴、强寒潮等频发的极端天气,亟需优化现有应急流程,以责任制为抓手提升处置效能。
二、极端天气对航空运行的影响及安全生产责任关联
极端天气对航空运行的影响具有多维度、连锁式特点。从安全层面看,暴雨导致的跑道积水可能引发飞机水滑风险,暴雪造成的机身积冰会改变气动性能,强对流天气中的风切变更是直接威胁起降安全。2023 年上海浦东机场因突发性雷暴导致的两起复飞事件,暴露出极端天气下安全管控的薄弱环节。从运行效率看,极端天气常造成机场关闭、航路受限,2024 年上海虹桥机场一次暴雪天气导致 67 个航班取消、132 个航班延误,直接影响超 2 万名旅客出行。这些事件背后,往往存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气象信息传递延误反映责任链条断裂,决策犹豫暴露责任界定模糊,协同脱节体现跨部门责任机制缺失。
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在极端天气应对中,签派部门需承担 “决策中枢” 责任,飞行部门履行 “操作执行” 责任,地勤与机务部门落实 “保障支持” 责任,管理层则负 “监督问责” 责任。当前部分流程中存在的责任交叉或空白地带,导致极端天气下出现 “踢皮球” 现象,例如 2023 年台风 “梅花” 影响期间,某航班备降决策延迟 27 分钟,事后调查显示因签派与机长对备降标准理解分歧且责任划分不清。
三、现有签派应急处置流程的问题分析
现有签派应急处置流程在极端天气应对中,暴露出与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不匹配的突出问题。信息收集与传递环节存在明显短板,气象数据、机场运行状态、空管指令等多源信息分散在不同系统,整合效率低下。2024 年上海地区一次强寒潮过程中,签派部门因未及时获取虹桥机场跑道结冰预警(信息传递延迟 42 分钟),导致 3 个航班滑出后返航。更关键的是,信息链上各节点的责任未明确固化,气象员、签派员、空管协调员的职责边界模糊,出现问题后难以追溯责任主体。
风险评估与决策机制缺乏刚性约束。当前评估模型对极端天气的突发性考虑不足,2023 年雷暴天气中,某航班放行决策仅依据 2 小时短期预报,未纳入应急预案中的 “滚动评估” 要求,导致飞机起飞后遭遇强降水不得不备降。决策过程中 “集体负责” 实际变成 “无人负责”,对决策失误的问责偏软,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协同处置环节的跨部门壁垒尤为突出,签派、飞行、地服等部门在航班调整时各自为战,例如 2024 年暴雪天气中,签派部门已决定取消航班,但地服部门未及时收到通知,仍组织旅客登机,引发群体性投诉。这种协同失效的根源在于缺乏统一的责任框架,各部门考核指标侧重自身任务完成度,忽视整体运行安全责任。
四、基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签派应急流程优化方案
(一)构建责任闭环的信息管理体系
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明确极端天气信息链上各主体的责任。气象专员负责每小时更新华东地区精细化气象数据,对预报偏差超过阈值的情况承担直接责任;签派主管需牵头建立 “气象 - 空管 - 机场” 三方信息会商机制,每日晨会固化信息审核流程,对信息遗漏或误报负管理责任。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可依托现有 “智慧签派” 平台,整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机场跑道状态等 12 类数据,设置信息校验节点,每个节点明确责任人与响应时限。例如,台风预警信息必须在接收后 15 分钟内完成三级审核(专员初审、主管复核、经理终审),并同步推送至飞行、地服等 8 个部门,未按时限完成则启动责任追溯。
(二)建立分级问责的决策机制
将安全生产责任嵌入风险评估全流程,制定《极端天气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对应四级响应机制:蓝色预警由签派专员主导评估,黄色预警由签派主管牵头,橙色预警启动部门联动会议,红色预警上报公司运行副总决策,每个层级明确决策权限与责任范围。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纳入近 5 年上海地区极端天气案例库,自动生成航班调整建议,但最终决策需由签派员签字确认并承担终身责任。对因评估疏漏导致的运行事故,实行 “一票否决” 制,2024 年已对 2 起未按流程评估的事件责任人进行岗位调整,形成 “失职必问责” 的高压态势。
(三)打造跨部门责任共同体
成立极端天气应急指挥部,由运行副总担任总指挥,签派、飞行、机务、地服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签订《协同处置责任状》,明确 “信息共享、决策共商、后果共担” 的责任原则。建立 “1+N” 应急响应模式:“1” 指签派部门作为核心协调单元,“N” 为各保障部门的专项小组,每个小组设责任岗,例如地服部门的旅客安置岗需在航班取消后 30 分钟内提出安置方案,并对方案落实效果负责。每月组织跨部门应急演练,将演练效果纳入部门 KPI 考核,2024 年已开展 6 次极端天气专项演练,对 3 次协同不力的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推动责任意识向行动转化。
五、结论
极端天气下的签派应急处置是对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综合考验,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提升处置能力的根本路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通过构建责任闭环的信息体系、分级问责的决策机制和跨部门责任共同体,可实现应急流程的系统性优化。实践表明,责任清晰化能显著提升响应效率,2024 年三季度极端天气下的航班恢复速度同比提升 28%,旅客投诉率下降 40%。未来需持续强化 “责任清单” 动态更新,结合新技术应用细化责任颗粒度,让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成为极端天气应对的 “压舱石”,为航空运行安全筑牢防线。
参考文献
[1]于洁,张强.国外民航航空气象服务发展模式分析与经验启示[J].空运商务,2025,(05):59-64.
[2]赵昕颐.基于富数据的巡航与着陆风险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24.DOI:10.27627/d.cnki.gzmhy.2024.000430.
[3]程宇航.基于航班边际贡献的不正常航班恢复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4.DOI:10.26944/d.cnki.gbfju.2024.00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