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在抗震性能提升中的作用

作者

杨义钊

身份证:320584200202198015

摘要: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而结构优化设计作为提升抗震能力的重要技术路径,已成为当前建筑工程中的研究重点。通过对结构体系布置、构件刚度协调、减震耗能装置设置等方面的系统优化,不仅能够提升整体结构的抗震韧性,还可有效控制结构变形与应力分布。本文围绕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抗震性能的具体作用进行探讨,为抗震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结构优化;抗震性能;建筑工程

一、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抗震能力构建的关键基础

(一)结构体系布置对建筑抗震能力的初始影响

建筑物整体结构体系的布置是决定其抗震性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合理的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协调地震荷载的传递路径与内部变形机制。常见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及筒中筒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受力特征与变形能力。通过对竖向构件位置与刚度的均衡布置,可在地震作用下维持建筑物整体稳定,减少扭转响应与局部应力集中风险。结构形体规则性与对称性设计也是抗震优化的重要基础,它决定了构件之间的受力协同程度与建筑在动态响应下的均匀变形能力,从而为抗震性能提升构建第一道防线。

(二)构件刚度协调与延性控制对结构承载能力的作用

在建筑结构中,不同构件之间的刚度关系直接决定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方式与破坏顺序。通过合理配置构件刚度与塑性区布置,使得建筑在抗震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延性与能量耗散能力,是优化设计的核心方向。梁、柱、剪力墙等构件在刚度与强度设计中需注重相对关系的协调,防止因刚度突变导致的薄弱层效应或局部屈服集中。延性设计强调控制构件在屈服阶段仍具备较强的变形能力,从而延长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抵抗时间,为人员疏散与灾害响应提供条件。构件协调性不仅提升了承载力,也强化了整体结构的鲁棒性与恢复能力。

(三)减震与耗能设计对结构响应控制的辅助效应

在传统抗震结构设计基础上引入减震与耗能装置,是现代建筑结构优化中提升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减震系统通过柔性连接或阻尼装置调整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下的振动频率与响应幅值,从而降低结构位移与内力峰值。常用的粘滞阻尼器、滑移支座与消能梁构等装置在不同类型结构中均表现出优异的耗能能力。这些装置的有效集成需建立在结构体系受力分析基础之上,明确装置位置、刚度与初始力的匹配关系。通过对不同减震系统的参数优化设计,不仅能减少主结构的变形与损伤,还能实现结构系统的可控破坏模式,为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二、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提升抗震性能的实践路径

(一)空间结构布置规则化提升整体抗震韧性

结构在空间布置过程中的规整性直接关系到其抗震响应的均衡性与各构件受力协调能力。结构布置若存在平面不规则、质量偏心或刚度突变等问题,将在地震作用中导致扭转响应显著、地震能量集中分布,形成破坏的薄弱环节。通过空间布置优化,可实现建筑平面结构的对称性与重心与刚度中心的重合,降低结构整体扭转效应。竖向结构布置上,避免楼层间刚度跳变,采用柔性连接或梯度过渡构件,使结构变形能力在垂直方向上更加协调。规则化布置还需结合建筑功能需求,通过合理布局承重墙体、设置封闭楼梯间与剪力墙,提升结构抗震整体性。优化后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更好的能量分散能力,降低构件损伤集中度,显著增强了建筑抗震韧性与使用安全性。

(二)性能化设计理念引导结构抗震能力分级构建

性能化设计理念强调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下应表现出相对应的安全性能等级,在优化结构设计过程中引入该理念,可有效实现对抗震目标的分级控制。设计中将建筑物的功能重要性与使用年限作为评价基准,针对不同部位采取差异化的构造与材料选择,实现关键构件与次要构件在抗震性能上的有序协同。通过非线性动力分析对结构在多级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模拟评估,可掌握结构各阶段的变形与破坏机制,指导构件的延性设计与连接方式选择。性能化设计还强调地震作用下的可修复性与灾后功能恢复能力,在结构设计中纳入易损构件的可替换机制与关键构件的韧性冗余,提高建筑系统的整体适应性。引导设计从满足规范指标转向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是结构优化向功能导向转型的重要体现。

(三)新型高性能材料在结构抗震优化中的应用潜力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高性能建筑材料在结构优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强度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超弹性合金等新材料具备高延性、高耐久性与良好的耗能能力,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地震作用下,传统材料因塑性变形能力有限易出现脆性破坏,而高性能材料则能够在大变形状态下保持力学性能稳定,延长结构的抵抗时间。结构设计中通过在关键节点区域布置高性能材料层或进行局部替代,可增强结构抗震关键部位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复合材料的多功能特性使其具备良好的抗裂性与变形能力,在叠合梁、抗剪墙等构件中应用广泛。通过材料设计与结构形式协同优化,不仅提升了建筑在极端荷载下的抗震能力,也推动了结构轻质化与施工高效化的实现。

(四)基于数字仿真与信息集成的结构抗震设计平台构建

建筑结构抗震优化设计的复杂性促使工程设计从经验主导向仿真驱动转变,基于数字仿真技术与信息集成构建设计平台,成为当前抗震优化的重要工具。通过BIM与有限元分析技术的集成,可实现从建筑几何模型到结构响应模型的完整转换,在设计初期进行精确的抗震性能预测与多方案对比。仿真系统基于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响应分析,识别结构中的薄弱部位与损伤集中区域,为后续设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信息集成系统整合结构布置、材料信息、节点连接与施工工艺等多维数据,实现设计全过程的透明化与数据化管理。通过平台集成施工反馈与实际使用性能数据,进一步修正设计模型,提高预测的精度与可靠性。该平台不仅提升了设计的效率与准确性,还推动了结构设计向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赋能建筑工程高水平抗震能力构建。

结束语: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在提升抗震性能方面具有关键价值,其核心在于构建协调受力、合理布置、延性充足、能耗能力强的整体体系。未来应在性能化设计理念指导下,融合新材料、新技术与智能平台手段,持续推动结构优化设计与抗震实践的深度结合,为建筑安全与城市防灾能力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建筑结构,2023,53(05):45-50.

[2]张艳.基于性能化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39(04):88-93.

[3]郭成.新型建筑结构抗震材料与设计方法探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3,15(0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