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苟才华

身份证:500224199009228775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涉及大量交叉作业与高危工种,安全管理面临复杂挑战。为提升施工安全水平,降低事故风险,必须从制度建设、技术手段与组织执行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围绕建筑施工中常见安全问题,分析风险形成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力求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确保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核心问题

(一)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常常面临“重进度、轻安全”的惯性思维干扰,使得安全目标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被边缘化。一些施工单位未能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制,相关岗位人员安全职责界定不清,现场安全巡查流于形式。项目负责人对安全投入重视不足,安全培训、隐患排查与制度执行未能形成闭环机制。在实际作业中,班组工人安全意识淡薄,对于操作规程认知不足,习惯性违章行为频繁发生,成为引发事故的主要诱因。施工过程中,若没有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文化氛围,制度再严密也难以真正发挥效力。

(二)施工环境复杂带来的交叉作业风险增大

建筑施工周期长、工序多,存在大量立体交叉作业与多专业协同问题,导致风险源密集且相互交织。在施工高峰期,钢筋、模板、电气、焊接等多个工种同时作业,若协调机制不畅,极易出现空间冲突和时间错位。现场机械设备运行频繁,如起重吊装、混凝土泵送等环节,对作业区封闭管理与人员调度提出更高要求。脚手架搭设、电缆敷设与高空作业等特殊环节若缺乏统一调度,将使局部区域作业秩序混乱,诱发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事故。复杂的作业环境要求安全管理需具备更高的预判能力和动态应对水平。

(三)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限制风险控制效果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强、反应时间短、处置空间受限等特点,若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事态扩散与损失扩大。部分施工项目未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或未进行定期演练,应急物资配备不全,应急响应流程缺乏操作性。一旦事故发生,指挥系统混乱、责任界限模糊、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频发,无法实现快速有效处置。在应急恢复阶段,缺乏完整的调查评估机制,未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导致类似风险重复发生。构建反应灵敏、流程清晰、资源充足的应急处置体系是提高施工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建筑施工风险防控与安全管理的系统化策略

(一)健全全流程安全管理机制实现源头控制

构建科学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应以全过程覆盖为基础,将安全管控嵌入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组织、验收交付等各个阶段,实现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在项目启动阶段,应组织多专业联合审查会议,对施工图设计中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辨识与优化,确保工程方案具备本质安全特征。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明确各专业交叉节点的作业安排与时间统筹,避免作业空间重叠与流程交叉干扰。在人员安排方面,应细化各级人员安全职责,健全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三级联动机制,确保风险识别、隐患排查与问题整改形成闭环管理。全过程管控不仅提高了现场执行力,也有助于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协调的管理格局,提升整体施工安全水平。

(二)引入信息化工具提升动态风险监控能力

现代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风险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与动态预警。通过在施工现场布设视频监控、传感设备、定位系统等智能装置,可实现对关键风险点如塔吊运行、临边防护、高空作业等进行全时段跟踪监控。将监控数据接入安全管理平台,结合大数据算法分析作业行为与现场环境变化趋势,实时生成风险预警报告并推送至管理终端,提高事故预判能力与处置反应速度。在人员管理方面,可通过人脸识别与定位系统监控作业人员出入记录与作业轨迹,实现对进入危险区域人员的动态管控与权限管理。在管理流程中设置数据闭环,确保风险事件从发现、响应、整改到评估全过程留痕,助力管理决策科学化与标准化。

(三)加强分包单位管理完善责任协同体系

分包单位在建筑工程中承担大量作业任务,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项目整体安全质量。总包单位应强化对分包团队的资质审核与合同约束,确保合作单位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能力与技术储备。在施工前组织统一的安全交底与技术交底,明确工作区域、作业内容与安全责任,避免作业边界模糊引发责任推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总包主控、分包自管、共同履责”的管理格局,明确双方在安全投入、风险识别、隐患整改等方面的权责分工。对于重点工序或高风险作业,实施专项施工方案审查与现场联合验收制度,确保各环节安全措施落地。通过设置协同检查机制与奖惩考核制度,建立上下游责任链条,强化分包管理闭环控制能力,实现项目整体安全目标的协同推进。

(四)完善安全培训与文化建设提升全员防范意识

提升全员安全素养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根本途径。施工企业应根据岗位类别、作业风险与管理层级,制定分级分类的安全培训计划,涵盖新员工入职教育、岗位操作规程培训、定期再教育与专项技能提升等内容。培训方式应从传统讲授转向情境模拟、实景演练与沉浸体验等多元化形式,增强员工对事故后果的认知与对防护措施的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与隐患排查培训,使员工熟悉应急处置流程与逃生路径,提高现场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在企业文化层面,应倡导“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将安全理念融入组织制度、管理流程与日常行为中,通过宣传标语、榜样引导、行为激励等方式,构建全员参与、主动防范的安全氛围,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

结束语: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全过程,关系到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与工程整体质量。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引入信息化工具、强化分包协同与深化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实现风险的源头防控与过程管控。未来建筑施工应持续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与技术手段融合,构建科学、高效、闭环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工程建设创造更加稳健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建筑安全,2023,43(02):42-47.

[2]王志强.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创新路径[J].建筑经济,2023,43(04):73-78.

[3]陈立军.建筑工程分包管理中的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建筑管理,2023,41(06):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