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网络构建与保护机制

作者

殷睿

重庆金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在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持续优化的背景下,生态网络的构建已成为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生态斑块、廊道和节点的科学布局与功能协同,可有效促进生态要素流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生态网络不仅需要规划层面的统筹设计,还需配套保护机制支撑其长期稳定运行。本文围绕生态网络构建的基础逻辑与路径展开分析,探讨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技术支撑体系与治理机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网络;保护机制

一、生态网络构建的基础认知与空间设计逻辑

(一)生态网络概念的空间功能表达与体系构成

生态网络在国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包括生态斑块、生态廊道与关键生态节点三大要素,其核心在于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与能量的有效流通,构建起多层次、多尺度的生态格局。生态斑块作为主要的生态源地承担着提供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生态廊道则连接各生态核心区,保障物种迁徙与基因交流的连续性。节点区域承担能量汇聚、生态过程交汇的枢纽功能,在生态网络中具有特殊调节地位。整体生态网络的结构合理性决定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完整性,其规划设计需兼顾自然演替规律、空间地形特征与生态功能协同关系。

(二)生态敏感性识别与生态源地空间布局策略

开展生态网络构建的前提在于对区域生态敏感性进行科学识别,明确生态脆弱区与生态控制区的空间边界与功能属性。基于遥感解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可划定具有高生态敏感度的重点保护区域,如水源涵养带、风沙源地、湿地系统与林草生态屏障。生态源地作为生态网络中的核心支撑区,需结合原有自然斑块的空间结构进行布局优化,构建具备连续性与多样性的生态源基。其选址需考虑土地利用兼容性、水文过程依赖性与物种栖息偏好特征,以实现生态过程最大限度的自然恢复与可持续维护。

(三)生态廊道构建的路径解析与空间连通性设计

构建生态廊道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源地之间的有效连通,以支撑区域内生态过程与物种迁徙通道的畅通。空间连通性分析是确定廊道选址与路径优化的核心技术手段,需基于土地利用阻力系数构建最小阻力面模型,识别生态流动的潜在线路与关键节点。在廊道类型选择上,应因地制宜设置林带、水系缓冲带与生态绿廊,并结合城市边缘绿道与生态缓冲区形成复合生态廊道体系。为了提升廊道稳定性与多样性,需在空间设计中融入多尺度交织布局理念,通过横向联结与纵向渗透机制提升生态系统整体通达性与环境适应能力。

二、生态网络保护机制的制度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多规融合背景下生态保护红线的统筹落实机制

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机制,在生态网络构建过程中应与国土空间规划全面融合,通过空间管控手段确保关键生态结构不被破坏。推动多规融合需构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规划间的协同机制,在编制层面形成统一的空间底图、数据标准与评价体系。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生态斑块与廊道应纳入用途管控分类体系,严控非生态性建设活动与土地性质转变。为保障其实施效果,需制定科学的红线评估指标与动态监测机制,配套形成审批、监督与问责的全过程管理链条,确保生态网络核心空间的长期稳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性。

(二)区域协同与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协调策略

生态网络的空间延展属性要求不同行政区域间建立跨界协同机制,解决生态要素流动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不均与治理边界障碍。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应建立在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通过上下游、源汇地与供需地之间的合作协议明确责任分工与利益分配机制。在生态服务输出地与受益地之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空间协调与经济激励双赢的关键路径。生态补偿形式应涵盖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与市场交易三种模式,并依托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科学量化补偿标准。通过构建跨区域补偿账户与第三方评估机制,提升补偿行为的公平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从而实现生态网络各单元之间的功能互补与协同发展。

(三)生态修复与退化区域干预的分类治理路径

生态网络中存在大量因人类活动干扰而功能退化的节点与断裂带,针对这些薄弱区域需采取分区治理与分类修复策略,实现结构完整性与生态过程连续性的双重提升。生态修复应区分不同退化类型与干扰强度,选择工程修复、自然恢复或生物调控等方式进行靶向干预。对受损廊道区域,可通过植被重建、水体净化与土地整治手段增强通道功能;对生态源地退化区,则需构建生境多样性提升模型,促进物种重建与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恢复。修复过程需基于生态本底数据开展动态监测,实时调整修复策略,并通过公共参与与政策支持提升生态治理的社会接受度与实施效率,实现生态网络从结构完善向功能优化的全面转型。

(四)智慧化生态管控平台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随着国土空间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化生态监测与管控平台正成为生态网络运行维护的重要保障。该平台应以生态大数据、遥感监测与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国多尺度生态网络的动态监控体系。系统功能需涵盖生态要素实时监测、预警评估、时空演变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推动生态数据的可视化、智能化与集成化管理。在平台搭建中,应融合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技术,实现对生态斑块变化、廊道通断与节点稳定性的全过程跟踪。数据层面需建立统一标准与接口规范,确保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与业务协同。通过构建生态网络综合监测云平台,不仅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响应能力,也为政府制定生态政策与公众参与监督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生态网络进入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的精细化管理阶段。

结束语: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保护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核心内容。科学构建生态结构、合理配置功能要素、强化生态治理机制,能够有效提升空间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与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建设与技术平台的持续完善,将有助于生态网络体系的高效运行与持续演进,为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世勇,刘雪.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网络构建路径研究[J].城市规划,2023,43(02):78-85.

[2]郝耀华,张可.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与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衔接机制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1):12-20.

[3]蒋丽,王嵘.基于GIS的生态廊道连通性分析与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3,39(04):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