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张晶晶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第五中学校 046100
摘要:在“双减”与智慧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亟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深度转型。然而实际教学中,融合路径存在目标偏离、资源冗余、互动不足等多重问题,影响教学实效与育人价值。本文系统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从教学设计优化、平台资源整合、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融合改进路径,以推动思政类课程信息化发展与价值建构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与“双减”政策推动下,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但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与育人目标达成。本文聚焦这些困境,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探索有效对策,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技术应用之间存在错位倾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显著的价值引导属性,其教学目标不在于知识灌输的全面性,而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然而当前部分课堂在引入信息技术时,将其误用为知识传输的辅助工具,片面追求视觉呈现与内容完整,忽视了课程育人的价值导向。教学设计常将重点放在课件美观、视频资料多样等外在技术呈现上,缺乏对信息内容的价值筛选与情境重构,导致学生虽被吸引却未能真正触及内在思想,课堂内容呈现出现形式喧宾夺主的倾向。
(二)数字资源使用缺乏结构性整合与针对性匹配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内容具有时效性强、背景复杂与社会性高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引入需在资源结构匹配与素材更新方面具备高度敏感性。然而目前大量教师在资源应用中依赖通用平台或课件模板,缺少与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相对应的深度整合。视频素材与案例往往停留在宏观描述或简单事例呈现,缺乏系统性思维引导,难以支撑学生对道德判断与法治逻辑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推送不具备分层分类能力,教师在时间有限的教学准备中难以快速筛选、精准调用,导致课堂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师生互动过程中技术手段未能有效促进思辨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通过问题探讨与情境体验提升价值理解与逻辑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原本可通过互动工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建构,但实际使用中互动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大多采用在线答题、即时反馈等浅层互动形式,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辨与价值碰撞。部分课堂甚至因技术应用流程繁琐、互动效率低下而减少了原有的启发式教学环节,使课堂失去探究深度。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被动接受内容,缺乏语言输出与观点建构的机会,影响其思政素养的形成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推动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的改进路径
(一)基于价值导向重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模型
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将道德建构与法律素养作为核心主线,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以服务思想启发与价值澄清为设计起点。在教学模型中引入“价值主题—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反思表达”四步法,借助技术手段营造真实生动的社会情境,通过案例剪辑、虚拟仿真与情感共鸣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判断。信息工具需在任务推进中起到认知支持与思维牵引的作用,如设计“法律视角下的校园事件分析”项目,借助线上平台展示模拟法庭情境,引导学生在法理演绎中辨析行为责任与法律规范。教学流程中加入价值冲突点设置,引发学生小组讨论与观点输出,在技术参与下形成多元价值视角的对话空间,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课堂育人的思想触发器与表达工具。
(二)打造可持续更新与主题化集成的智慧教学资源体系
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迫切需要建立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并具备系统逻辑的数字资源体系。教师团队可联合教研机构与课程平台,对课程章节进行主题化资源集成与标签化管理,将素材划分为法律知识类、价值辨析类、案例解读类与互动实践类,便于教师按教学目标快速调用。资源内容应强调时效性与启发性,定期更新热点议题如网络暴力、生态文明、个人隐私保护等,确保课堂讨论紧扣现实脉搏。在教学平台中设置“情境包”与“任务集”,将视频、图片、法律条文与思辨问题打包呈现,形成可复用、可拓展的教学模块。资源使用反馈数据可供教师回溯教学效果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体系与课堂使用的动态耦合与数据驱动下的持续优化。
(三)完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机制与课堂实践能力训练模式
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技术操作能力上,更关键在于对技术价值的理解能力与教学逻辑的整合能力。培训机制应打破“软件使用”导向,转向“技术融通课程”的实践导向,围绕典型教学案例开展混合式研修。通过模拟课堂研讨、跨校在线共创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在课程育人中的多元功能与应用场景。建立“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观摩反思”一体化实践路径,推动教师在真实教学中进行融合尝试,并通过教学评价与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技术使用策略。在教师评价体系中设置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鼓励教师形成个人教学资源库与典型案例总结,提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领导力与教育创新能力。
(四)构建学生参与驱动型课堂生态促进思维生成与价值建构
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型应用,以实现从知识获取向价值建构的教学转型。通过建立学生主导的“议题探究—观点输出—同伴反馈—总结提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在数字平台中主动参与议题设置与表达过程。在课堂中应用多种交互工具如在线白板、协作答辩系统、语音评论系统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空间与表达形式,激发其在真实问题中进行思维建构。将评价方式从终结性检测转为过程性成长记录,借助数据分析工具记录学生互动频次、观点深度与逻辑完整度,形成可视化成长档案。学生在一次次表达、反馈与重构中不断丰富其价值判断与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则在其中起到引导、支持与促进的作用,推动课堂生态走向思辨性、生成性与开放性的新阶段。
结束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教学工具的升级,更是课程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的重构。应在价值导向下强化教学设计逻辑,依托资源建设与教师素养培育提升课堂质量,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场域,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思维发展与价值形成的全过程,推动课程育人与智慧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陆泽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策略[J].教育学,2022,43(3):12-14.
[2]任晶莓.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整合[J].教育学,2022,43(5):22-24.
[3]林成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探究[J].教育学,2021,4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