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光伏与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及运营中的财务风险评估与应对

作者

张瑶

四川中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在全球清洁能源需求攀升的背景下,光伏与储能项目快速发展,但投资规模大、建设与回报周期长使其面临诸多财务风险。本文深入剖析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阶段的财务风险,投资阶段涵盖市场、投资决策、融资风险;建设阶段包括成本超支、工期延误、合同风险;运营阶段存在收益、成本控制、资产减值风险。针对各阶段风险,提出对应策略,如投资阶段加强市场调研、完善决策流程、拓宽融资渠道;建设阶段强化成本管理、把控工期、规范合同;运营阶段优化管理、控制成本、加强资产管理。通过有效评估与应对,可降低风险损失,提升项目抗风险与盈利能力,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光伏与储能项目;财务风险评估;策略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光伏与储能项目作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然而,这类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报周期慢等特点,在投资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准确评估并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对于保障项目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剖析光伏与储能项目在各阶段面临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光伏与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及运营中的财务风险评估

(一)光伏与储能项目投资阶段的财务风险评估​

1.市场风险​

光伏与储能市场受政策补贴、技术进步以及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政策补贴的调整直接影响项目的收益预期,若补贴退坡或取消,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可能大幅下降。例如,部分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给予高额补贴吸引企业投资,随着产业逐步成熟,补贴逐渐减少,导致一些项目收益未达预期。同时,技术进步带来的设备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会加剧市场竞争,已建成项目可能因技术落后而面临收益缩水的风险。​

2.投资决策风险​

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充分、投资估算不准确是常见问题。一些企业在进行光伏与储能项目投资时,对项目所在地的光照资源、储能需求等关键因素调研不足,导致发电量预测偏差、储能设备利用率低下。此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对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财务指标的测算缺乏科学性,可能使项目陷入资金短缺或成本过高的困境。​

3.融资风险​

光伏与储能项目投资规模大,企业通常依赖外部融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过高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以银行贷款为例,部分银行对新能源项目的贷款审批严格,且贷款利率较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若企业无法按时获得足额资金,将导致项目建设延期,进一步增加建设成本和财务风险。​

(二)光伏与储能项目建设阶段的财务风险评估​

1.成本超支风险​

建设过程中,设备采购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意外情况都可能导致成本超支。光伏项目所需的光伏组件、储能项目的电池设备等,其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例如,锂作为储能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其价格的大幅波动会直接影响储能设备的采购成本。此外,施工过程中遇到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等情况,也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2.工期延误风险​

项目建设周期延长会导致资金占用时间增加,资金成本上升。同时,工期延误可能错过最佳的并网时机,影响项目的发电收益。造成工期延误的原因包括设备供应不及时、施工管理不善、政策审批延迟等。如某些地区因电网接入审批流程繁琐,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并网发电,错过光照资源丰富的时段,降低了项目的发电量和收益。​

3.合同风险​

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合同,如设备采购合同、工程施工合同等。合同条款不明确、违约责任划分不清可能引发纠纷,导致额外的经济损失。例如,设备采购合同中若对设备质量标准、交付时间等约定不明确,可能出现设备质量不达标或交付延迟的情况,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增加企业的维权成本和经济损失。​

(三)光伏与储能项目运营阶段的财务风险评估​

1.收益风险​

发电量不稳定、电价波动是影响项目收益的关键因素。光伏项目的发电量受光照强度、天气状况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储能项目的充放电效率也会随设备老化而降低。同时,电力市场改革推进过程中,电价逐渐市场化,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都会导致电价波动,进而影响项目的收益。​

2.成本控制风险​

运营成本包括设备维护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维护成本会逐渐上升,若不能有效控制维护成本,将侵蚀项目利润。此外,人工成本也会因劳动力市场变化而增加,企业若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可能面临运营成本过高的风险。​

3.资产减值风险​

光伏与储能设备存在技术更新快、使用寿命有限等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有设备可能因技术落后而提前报废,导致资产减值。例如,新型光伏电池技术的出现,使原有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相对降低,市场价值也随之下降。​

二、光伏与储能项目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投资阶段风险应对​

企业应强化市场调研,建立政策风险预警机制,提前规划补贴退坡后的收益保障方案,紧跟技术发展趋势,优选具有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完善投资决策流程,引入专业机构与财务团队,科学评估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保障投资估算和收益预测的准确性;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绿色金融等多元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获取更优惠的融资条件,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二)建设阶段风险应对

在光伏与储能项目建设阶段,可从成本、进度、合同三方面系统应对风险。通过构建严格的成本控制体系,在设备采购上采用集中采购、招标等手段压减成本,施工中合理规划进度、优化方案,并设立成本超支预警机制,实时把控资金支出;制定详实的项目进度计划,强化施工全流程管理协调,建立设备供应跟踪机制以保障物资及时到位,积极与政府沟通加速政策审批,提前预判潜在工期影响因素并制定预案,确保项目按时竣工;严格规范合同管理,签约前审慎审核条款,明晰双方权责,尤其是设备质量、交付时间等关键内容,同时搭建合同纠纷处理机制,高效化解矛盾,减少经济损失。

(三)运营阶段风险应对​

在光伏与储能项目运营阶段,可通过系统化管理应对财务风险。借助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动态调整运行参数,提升发电效率,并加强与电力市场对接,合理规划发电计划,降低电价波动对收益的冲击;建立长效成本控制机制,科学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减少故障与维护成本,优化人力配置、提升员工效率以管控人工成本,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削减不必要开支;定期评估设备技术状况与市场价值,针对存在减值风险的设备提前规划更新改造,探索设备再利用、回收路径,实现资产综合利用率与项目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

结论​

光伏与储能项目在投资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多种财务风险,这些风险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各阶段财务风险的深入评估和分析,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能够有效降低风险损失,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应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以适应市场变化,推动光伏与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4,(12):37-39.

[2]王冉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活力,2025,43(03):118-120.

[3]苏琴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构建[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5,(06):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