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朱亚萍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第一中学 331800

摘要: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模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协作,使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并体验到解题的乐趣。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期望为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融合

前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求。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协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正逐步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高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课堂学习质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境、选取合适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力求为构建高效、互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深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这一主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协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正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文章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具体剖析如何优化合作学习策略: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是选取合适的学习内容,最后是联系实际生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选取合适的学习内容则涉及到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程标准,选择有助于合作学习的主题和知识点。而联系实际生活则强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小组学习模式更是凸显了这一特点。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角色,他们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小组合作主要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因此,问题设计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教师需注重问题情境设置的有效性,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化教学效果。

在讲授《集合的概念》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富有直观性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组生动画面:辽阔的非洲草原上,大象结伴前行;蓝天之上,鸟群振翅飞翔;清澈湖中,鱼儿成群穿梭……借此激发学生对“群体”这一概念的初步认知。随后,教师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在黑板上板书几组事物:高一五班教室中的所有桌椅、高一五班所有同学、其中的男生、女生。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圆圈,标注“高一五班”,并设问:若要分别表示教室中的桌椅和班级全体学生,该如何画出这两个圆?那么,将男生与女生加入图中时,又该怎么表现这些关系?学生分组进行深入探讨,积极表达各自的理解。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作出合理的图示,教师予以肯定,并进一步追问:图中这些圆圈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踊跃回答:“是从属关系”或“有包含关系”。教师总结道:“我们已经迈出了理解集合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得更深。”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初步建构了集合的基本认识。”

(二)选取合适的学习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知识内容都需要进行探索和验证,但并非所有知识都必须通过小组形式来验证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并进一步明确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时,需要深思熟虑,选取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挑战性。教师确定内容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授《统计》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项课下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对全校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统计。这项任务涉及的工作量较大,单靠个人难以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推进该项目。每组可以由八名学生组成,教师首先明确项目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例如:由两名学生负责高一年级,三名学生负责高二年级,另三名学生负责高三年级的身高数据采集。各小组成员需制定数据采集方法、安排时间,并在实践过程中记录、整理和汇总数据。统计工作完成后,学生需对本组的统计与抽样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如说明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存在误差以及数据的分布特点等。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加深了对“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等统计概念的理解,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了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同时,小组成员间通过密切合作,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此类实践型合作学习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其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二者永远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应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数学问题回归生活,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而言,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讨论。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并分享数学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默契度,总体上增强了数学学习能力。教师需结合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设计问题。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学校将开展特色学校的评选活动,挑选了甲、乙、丙、丁、戊五名评估员,随机分配到A、B、C三个不同的班级进行随班听课,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评估员。求甲、乙同时被派往A班听课的概率;设随机变量为这五名评估员前往C班听课的人数,求其分布列和数学期望。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问题探讨。通过现实问题的引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化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利用身边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作为题材,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种方式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概率的深刻内涵,切身体验到概率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便捷性,从而巩固对生活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听取他人意见并进行有效沟通,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彼此促进,共同进步,从而在学习中拓宽思路,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实现多元化发展,并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薛君莉.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20):79-80.

[2]杨进峰.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探究[J].高考,2021(05):124-125.

[3]薛兰.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途径[J].智力,2021(0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