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许媛媛 王倩楠

辽宁大学 110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形下,青少年接触劳动实践机会渐少,由此凸显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其既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习惯的过程,又是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价值与意义,培养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路径,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路径

引言:在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更为突出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学生崇尚、尊重、热爱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既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又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故而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科学实施路径,不但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是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

1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背景与意义

1.1劳动教育的重要育人价值

劳动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时,更是学生品格养成、人格完善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载体,在大学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里,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志愿服务、生产实践等具体劳动项目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素养,又有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还能帮助大学生理解“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从认知层面深化其对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而唤醒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培养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此外,在集体劳动中,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增进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担当意识。劳动教育缓解学生因学业压力带来焦虑,可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补充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不足的劳动教育,更凭借其独特的实践性与教育性,为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1]。

1.2实践课程在全面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作为“五育并举”战略中重要一环的劳动教育,其实践课程所关注的不只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着眼于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的养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维护、农事劳动、社会服务、志愿行动等多元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于“做中学”“劳中悟”,进而深化对劳动价值、职业尊严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品格的锤炼与人格素养的提升。同时,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有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知识壁垒而实现知识与实践、思维与动手、个体与集体的有机融合,进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尊重劳动成果等核心品质,此些能力素养于大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担当时代责任意义深远。此外,实践课程作为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有助于大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促使课程体系更趋多元、教育生态更臻完善,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注入鲜活动力。

2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路径

2.1校内外资源协同构建劳动教育平台

劳动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深入校园及社会各场景以实现实践性、开放性与服务性的有机融合。就校内而言,大学可对实验室、后勤服务中心、校园绿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各类实践场地与教学资源加以整合,打造多元化、分层次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域。引导各学院依专业特色设立与专业相关的劳动实践项目,像工程学院组织工具维修、农业学院组织植物栽培等,达成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校外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并与社区、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以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志愿服务、实习实训、乡村振兴参与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参与真实劳动场景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劳动本领[2]。在协同机制上,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统筹平台,明确职责分工并优化资源配置以推动课程内容、活动设计、评价体系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协同运行。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共同发力,构建出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在真实劳动中体悟劳动价值、涵养劳动精神、锤炼劳动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战略功能。

2.2项目化学习与任务驱动方式的融合实施

项目任务注重通过真实且有意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及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强调以具体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任务驱动方式通过完成阶段性任务,促进知识内化与技能提升。两者的融合体现于课程设计方面的系统性与层次性,需教师围绕劳动教育目标设计涵盖多环节,富有挑战性的劳动项目并细化为具体任务,让学生于完成任务进程中逐步推进项目进展。在教学组织层面,融合方式使得师生互动更为紧密,教师不只是指导者,更是任务发布者及过程监督者,推动学生主动探索与协作交流。于评价体系之中,融合实施注重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关切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也留意其在劳动实践里展现出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及责任意识。

2.3教师队伍建设与劳动教育指导能力提升

注重将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有具备丰富劳动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及理论素养深厚的教育工作者,形成“理论+实践”相辅相成的教学团队。同时要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知、强化其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摒弃传统单一的“体力劳动”认知,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尊重劳动者的现代劳动观。提升劳动教育指导能力需结合具体教学实践,通过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观摩示范等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指导技巧,增强其组织策划劳动实践活动能力,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教师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能力,促使劳动教育内容多样化、趣味化。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性,借助职称评定、教学奖励、荣誉表彰等方式认可,并鼓励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贡献[3]。

3结束语

通过对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路径深入探讨,明确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找到提升课程实施效果的有效方法,实施该课程时明确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技能和精神为核心任务确保方向正确。展望未来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能让此课程不断完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学生成长发展创造更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使劳动教育之花在校园内外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陈伟郑文薛亚涛.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批判,路径优选及策略创新[J].探索,2024(3):11-12.

[2]李巍.三构建一打造三融合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路径[J].劳动教育课程,2024(3):22-23.

[3]刘冬冬,张卓.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消解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