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航空灾难及其安全保障对策

作者

朱明涛

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航空运输规模不断扩大且飞行密度持续上升,航空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航空灾难具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其原因涉及人为操作失误、设备故障或气象条件等多方面。本文聚焦空中交通运输安全,提出强化人员培训、加强设备管理及建立预警机制等保障对策,旨在建立系统高效的安全防控体系,提升航空运输的运行稳定性。

关键词:航空灾难;运输安全;安全保障

一、航空灾难的成因分析

航空灾难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是多个薄弱环节交错作用的结果。在飞行操作中,人员因素始终是影响安全的重要一环,如果飞行员在突发情况下判断失误,就会造成飞行状态失控,机组之间沟通不到位也会容易影响应急处置的准确性,增加风险。除了人为问题,设备故障也是造成事故的关键原因,发动机损坏或控制系统失灵等情况在高空飞行非常危险。一些航空器使用年限过长且维护不到位,这些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空中交通的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监测手段滞后或预警系统不敏感,就很难及时调整飞行调度,容易出现飞行冲突,若不能提前识别雷暴或强风等突发气象,也可能引发灾难。安全保障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风险识别是否到位或信息响应是否及时。

二、加强航空安全保障的对策建议

1.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航空运输的安全保障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支持,飞行员、空管人员以及地面保障人员在突发情况下的反应速度能够决定事故风险的控制程度。培训工作的核心不只是常规操作规范,更应注重对异常情况的识别能力及应急处置技巧的训练。各岗位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否顺畅、配合是否到位会直接关系到处理效率,所以各种培训都要注重多岗位之间的协同演练,系统实用的培训模式能够提升整体应急能力。

飞行任务一般是在高风险的环境下运行,若出现突发状况,飞行人员应变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安全水平。飞行员在处置异常工况时需要快速判断飞行姿态或设备状态,如果缺乏应急处理的经验或训练基础非常容易因操作延误导致事故升级。若空管人员在指挥中不能迅速协调航路调整也可能造成空域冲突等问题,带来连锁反应,所以培训要涵盖个人操作技能且建立岗位间协同的模拟体系。地面保障人员在飞机起降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设备突发问题或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如果平时缺少应急预案方面的演练,处理起来很难高效顺利。应急培训需要定期更新内容,结合常见风险类型开展针对性训练,驾驶舱内模拟演练、指挥塔台的协同操作流程或值班机制下的任务交接技巧等都应纳入培训体系。培训过程要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参与人员了解各类事故中可能出现的行为盲区,增强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心理调节能力。

2.加强设备管理,预防故障发生

航空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飞行安全,哪个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设备管理的核心在于定期检查,借助精细的技术监测手段能及时发现零部件老化或系统异常等隐患。机体结构或动力系统等关键部位必须纳入精细化管理范围,管理人员需根据不同设备的技术标准制定维护计划,避免检修延迟造成不可控的风险。

飞行过程中,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若飞行器的各项系统出现状态异常,会直接影响飞行操作的准确性。为降低事故发生概率,设备管理部门必须记录分析飞行前、飞行中及飞行后的各项数据,制定分阶段的检测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航空维修单位应建立多岗位协同机制,仔细检验关键部位,同时深入排查发动机、液压系统或电控装置,防止因个人决策遗漏问题。为保证检修结果准确无误,管理人员需按技术规范复查每次维护操作并设立设备状态档案,把每项维护工作都记录在案。地面调度系统要和设备数据系统一并更新,使维修计划与设备实际运行情况一致,防止重复使用临界状态的设备。建立预警体系也对设备管理非常关键,工程技术人员要根据运行参数设定阈值,如果超过范围就会立刻触发检修指令,维修过程中要使用合格工具严控操作工艺,防止出现新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飞行环境,维护计划负责人要定期评估设备老化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查方案,特别是在遇到恶劣天气等高强度运行的条件下,设备磨损加快,更需要加强动态监测。

3.建立预警机制,防控安全隐患

航空运输具有高风险的特点,任何潜在风险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严重后果,建立预警机制的核心就是提前识别安全风险,借助技术手段联合管理流程提前处理问题,减少突发情况的发生率。预警不只是发出提示信号,更需要结合分析、比对及判断三个环节来综合处理,飞行过程涉及大量参数变动,在数据监测基础上设定合理阈值能准确判断异常趋势。

航空系统中的预警机制具有识别风险并提前干预的重要职责,为保证运行安全,飞行调度部门应借助监控平台连续观察航班状态,对飞行高度或速度等指标设置实时对比标准,若参数偏离参考值,系统会立即发出提示,通知值班人员初步核查。预警过程不能依靠单一信息来源,需要调度台、塔台及地面监控之间协同响应,信息处理人员需判断异常的性质且快速定位问题来源,必要时安排备降方案。设备维护组在预警响应过程中需要发挥关键作用,借助传感器采集的机体状态数据详细分析发动机的温度或压力,若变化幅度接近设定阈值,要提前安排检查周期。对于高频次运行的设备要每日分析其运行曲线,发现连续波动时及时反馈维修请求,数据记录员需要把所有异常数据归入安全数据库,技术部门则要定期分析这些预警信息,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并及时调整参数设置,保证预警系统一直保持精准的判断能力。应急管理岗位应结合不同类型的预警等级设置响应标准,低等级预警可安排专人复检并形成报告,中等级需启动专项核查,高等级则需组织指令飞行调度、维护组及运行管理层展开综合评估。

三、结语

航空运输的高速发展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时空便利,但也对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航空灾难的发生通常是多个风险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背后反映的是对管理及技术协同能力的全面考验。空中交通的安全要依靠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从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到信息监测、应急处置,任何一项工作的偏差都可能成为引发事故的导火索。未来,维护空中交通安全需要不断优化系统结构并更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航空系统的风险抵抗力。

参考文献:

[1]曾湛鸣,程德勇,戴嘉尧,等.民航行业如何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J].民航管理,2024(8):52-58.

[2]郭昕曜,马菽婧,杨婷,等.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J].民航学报,2022,6(6):18-22.

[3]封文春,李伟,姚向茹.民机客舱安全及保障措施分析与实验研究[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22(2):126-131.

作者简介:朱明涛(1994.5-),男,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空中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