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气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研究

作者

林喜生

重庆市重庆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401123

摘要:随着智能制造与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基于物联网(IoT)的智能电气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实现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精准诊断与高效维护。通过构建多源感知终端、边缘计算网关及云端监控平台,形成端-边-云协同的技术架构,不仅提升了设备可靠性与运维效率,也为智能电网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关键词:物联网;电气设备;远程监控

智能电气设备作为现代工业系统的核心组成,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体系统的安全与效率。传统的运维模式在设备复杂性与运行环境多变性面前暴露出响应滞后、诊断准确率低等问题。借助物联网技术,结合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对电气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与智能故障诊断,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运维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物联网技术赋能智能电气监控系统的构建逻辑

(一)智能感知层的构成与数据采集机制优化

智能感知层是物联网电气监控系统的前端核心环节,其主要通过各类传感器对电流、电压、温升、振动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该层的结构设计应具备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与低功耗等特征,确保在复杂工业环境下实现稳定运行。采集机制需要兼顾多参数同步获取与时序一致性,通过集成多通道模数转换芯片与边缘采样控制逻辑,提升数据传输效率与精度。传感节点部署应依据设备分布与运行特性进行空间优化,确保感知数据具备全面覆盖与代表性。数据传输方式应结合RS485、LoRa或无线Mesh等通信协议,实现感知终端与网关间的高效连接。

(二)边缘计算网关在数据预处理与响应中的功能定位

边缘计算网关在电气监控系统中承载着本地数据计算、事件识别与快速响应的关键功能,其位置介于感知层与云端之间,起到桥梁与过滤器的双重作用。网关需具备足够的算力资源,能够独立完成初级数据清洗、指标计算与报警判断等任务,减少原始数据上传压力。通过本地建模与实时比对,可在现场第一时间识别如电流异常、设备振动超限等风险征兆,并触发局部响应机制,如启用备用设备或通知维护人员。边缘侧的任务调度逻辑需根据不同设备运行特性与工况动态调整,避免过度计算或响应延迟。网关还应支持OTA远程升级与配置修改,确保其应对系统更新与安全策略调整的能力。其核心目标在于将数据处理前移,提升系统反应速度与故障应对的前置性,实现智能监控系统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护转变。

(三)云端平台的数据集成与远程协同控制架构设计

云端平台是智能电气监控系统的数据中枢与运维枢纽,其核心任务在于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历史信息的归档管理及远程控制策略的调度下发。平台需具备强大的数据接入能力,能够从多个边缘节点同步接收实时监测数据,并按设备、区域、工况等标签分类归档。数据模型构建应基于时序数据库与状态事件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开展趋势分析、故障回溯与性能对比。远程控制功能应包括命令下发、策略调整与参数更新,并需具备权限分级机制与记录溯源能力,确保操作透明可控。平台应与移动终端、Web端运维界面深度联动,便于运维人员随时随地掌握设备运行状况。

二、智能电气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关键路径研究

(一)运行参数多维监测模型与状态识别算法构建

智能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多种动态参数的变化,包括电压、电流、温升、频率、振动等,其监测数据具备时变性与耦合性特征。构建多维监测模型应以电气系统物理特性为基础,融合统计学习与经验法则对各类关键指标进行分类建模。状态识别算法需突破传统阈值法的局限,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模糊聚类或主成分分析的复合识别机制,增强对非线性状态演变过程的识别能力。算法需根据设备运行阶段调整权重配置,对启动、稳态、过载等工况进行区分建模,实现精准识别。模型构建还应引入时间序列特征提取算法,如滑动窗口分析、增量学习机制等,使模型具备实时更新与适应能力。

(二)基于历史数据的典型故障模式建库与溯源机制

建立典型故障模式数据库是实现远程故障快速诊断的基础工程,需系统梳理设备运行历史数据中已知异常事件及其演化轨迹。建库过程中应对各类电气设备故障进行分类整理,涵盖短路、绝缘老化、过载发热、接线松动、控制系统异常等不同类型,并提取其在监测数据中的特征表现。数据处理采用聚类分析与特征向量提取方法,将每一类故障建立典型数据模板。溯源机制则需在故障发生时对实时采集数据与数据库中故障特征向量进行比对,结合贝叶斯推理或模糊匹配算法计算相似度,实现故障根因定位与影响范围评估。故障库还应具备动态扩展能力,根据新发现的故障类型持续补充样本与标签,提高覆盖范围。通过建库与溯源机制协同运作,使系统具备知识沉淀与智能反馈功能,显著提升故障处理的响应效率与技术准确度。

(三)深度学习技术在设备异常预测与定位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作为数据驱动的预测分析手段,在智能电气设备故障预警与异常定位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型,自动从大量历史运行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与潜在规律。卷积神经网络(CNN)可用于图像化传感数据识别如温度热像、振动频谱等,循环神经网络(RNN)与其变体LSTM在处理时序电气参数数据中效果优异。模型训练阶段需引入标签化异常样本与正常样本数据,构建监督学习体系,并使用正则化与交叉验证方式提高泛化能力。在预测阶段,模型可对设备关键参数的未来走势进行估计,预测故障前兆并提供风险等级分类。深度网络中的中间层特征提取机制还支持对异常部位进行热区定位,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响应。

(四)多维诊断信息可视化界面与运维决策辅助系统设计

远程故障诊断系统需借助可视化界面将复杂诊断结果以直观形式呈现,增强运维人员的理解力与响应效率。界面设计需整合多个维度的诊断信息,如设备运行曲线、故障热力图、风险等级分布、状态趋势等,采用图形化手段如仪表盘、颜色编码与动态图表进行可读性优化。系统需支持数据回溯与实时监控并存,允许用户选择不同时间窗与设备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辅助决策功能应内嵌专家系统或规则引擎,根据当前诊断结果提出应对建议、处置方案或调度策略。平台还应支持移动端访问,便于现场技术人员查看数据与执行操作。数据可视化与辅助系统应构建模块化结构,便于后续功能扩展与不同场景适配。

(五)系统安全性与网络传输稳定性保障策略探析

智能电气远程监控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其安全性与传输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持续运行能力与控制命令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应以防止数据被篡改、泄露与非法访问为目标,采用端到端加密、设备指纹认证、虚拟专用网络(VPN)与入侵检测系统等方式构建多层安全防护。关键控制操作需设置多级权限管理与日志审计机制,确保操作的可追踪性与不可抵赖性。数据传输稳定性方面,应引入冗余链路、负载均衡与通信协议容错机制,应对因信号衰减、丢包率高等问题导致的通信中断或延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上可采用星型与环型混合方式,提升通信容错性。

三、结束语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气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体系,不仅优化了运维流程,提升了故障响应效率,更推动了设备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应在设备智能化深度、诊断算法精度及网络安全能力方面持续优化,推动构建更高效、更安全、更自主的智能电气系统管理新格局,为工业4.0与智能电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学林.基于物联网的电气设备远程监控技术研究[J].电气工程,2022,45(3):112-118.

[2]赵新宇.物联网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电气,2021,29(2):67-72.

[3]杨中亮.电气设备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技术,2020,32(4):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