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正念融入高校教学:大学生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协同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周萍 欧阳嘉琪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探讨正念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论述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实践路径,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正念;高校教学;创造力;心理健康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由此可见,国家政策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正念作为一种与情绪调节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干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

一、正念、创造力与心理健康

正念是指有意识地、非评判地关注当下每刻的经验而产生的觉察,最初起源于佛教,现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用于改善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创造力是指个体生成原创且实用的概念、产品或解决方案的能力,是个体认知能力、情感状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念通过多维机制促进创造力发展,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正念能够通过提升认知灵活性,帮助个体从多角度审视问题,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减少情绪压力和心理负担,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通过“开放性监测冥想”来提升发散性思维;增强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使得个体能够更有意识地探索创新思维。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积极的心理健康品质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而创造力的自由表达也提高了个体心理健康水平[1]。综上所述,正念在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减少情绪困扰的同时能够增强创造力,而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正念可作为提升心理健康和创造力水平的调节工具。

二、正念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正念作为一种有力的心理健康支持工具,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觉察当下和非评判的关注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压力、情绪和焦虑,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其情感调节与自我认识。同时,正念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途径,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管理课堂压力、保持专注和冷静,提升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提供更具支持性的教学环境,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

在国外,正念课程在教育领域应用较早,研究成果丰富。多项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幸福感和创造力,有效缓解情绪压力、改善学业表现,促进亲社会行为与人际交往。同时,正念训练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教学适应力。

在国内,正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渐展开并取得积极成果。研究表明,正念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执行功能、主观幸福感与创造力,缓解焦虑情绪,并强化体育课程的心理育人功能。

三、正念融入高校教学的创新整合模式

(一)独立式课程和跨学科融合式课程相结合

独立式课程作为单独开设的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阵地,通常设计为为期8周、每周一节的正念课程,每节课持续75至90分钟。课程内容贯穿灵活性、自我发现、自我同情和赋能等元素,将正念培养的技能自然转化到学习、决策和人际关系中。其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韧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需要教学者经过严格的正念师资培训,确保其正确理解并实践正念的内涵精神。

融合式课程则是将正念训练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艺术与设计课程中,通过正念训练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直觉感知能力,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在体育课程中,结合八段锦或太极拳等锻炼环节,引导学生用开放、接纳的态度体验当下的身心状态,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和情绪调节的效果。这种融合式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正念技巧,有效提升创造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全员参与与个性化支持并重

正念课程兼顾普适性与个性化,通过全员覆盖与个别支持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普适性的课程内容适用于所有学生,将正念课程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而针对特定学科或群体设计专属的课程模块,比如在艺术课程中强调创造力提升,在医学课程中侧重压力管理和情绪稳定的训练。对于情绪困扰学生,正念可作为预防性干预工具,提升情绪觉察能力与自我调节水平。

此外,正念训练也适用于教师群体。学生聚焦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与个人成长,课程更侧重情绪管理与目标导向发展;而教师则面临职业倦怠与复杂人际互动,课程需加强正念觉察与情绪恢复力的训练,提升其专业适应力与心理韧性。

(三)多样化教学模式

1.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课程结合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实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在线下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小组讨论深入体验正念练习的核心要素,同时得到同伴支持。而在线上部分,课程提供家庭练习的在线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进行正念练习。此外,AI语音助手可以根据学生的压力水平与情绪反馈,推荐适合的正念练习,如呼吸冥想、正念行走等;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镜等设备,能够记录学生的心率、压力指数等生理数据,并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帮助学生优化正念练习效果。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不仅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还有效扩大了课程的可及性,让更多学生能够通过科技赋能体验正念的益处。

2.小组互动与个体练习

课程同时注重小组互动与个体练习的结合,帮助学生在社交和个人层面均能体验正念的成效。在小组互动以实践为主,通过朋辈小组讨论正念练习中的感受,通过集体的观察和反馈学习到更多的技巧。而在个体练习中,鼓励学生每天进行独立的正念练习,如正念呼吸、正念日记或身体扫描练习,从而将正念技能逐步内化。这种互动与独立结合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增强自我觉察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多元评估与反馈机制

在正念课程设计中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量化工具和质性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量化评估包括正念整体水平测量(如FFMQ正念五因素量表)、心理健康测量(如SCL-90、贝克抑郁量表)和创造力测试(如创造性人格量表),用于监测学生在课程前后的变化;质性反馈则通过学生日记、课堂反馈表和教师观察记录,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形式的主观感受。评估结果会定期用于课程的优化,例如调整课程的时长、练习难度或教学方式,确保课程内容持续适应学生需求,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正念作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在高校教育中展现出广阔前景。通过正念训练,学生可提升心理韧性与创造力,教师亦能有效应对职业压力,促进个人成长与教学发展。今后的教育实践应持续优化正念课程设计,推动其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尤其在科技与人文领域探索应用路径。同时,未来研究还需聚焦正念对不同学生群体(如高压力或低动力学生)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开发更具靶向性的干预策略。正念的系统推广不仅有助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为构建融合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张伟达.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争议,证据及其研究展望[J]. 河北学刊, 2020, 40(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