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客家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实践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甘慧

兴宁市文峰幼儿园 514500

摘要:客家民间游戏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身体锻炼价值,属于幼儿园体育活动里值得挖掘并传承的宝贵教育资源。当下幼儿教育过程里,客家游戏的实际应用仍然碰上普及程度不高、资源整合不够充分以及教师执行能力差等状况。笔者从客家民俗背景出发,剖析客家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里运用的现实状况,探究影响实际成效的关键要素,并给出系统的改良途径,期望推动传统文化和幼儿体育协同发展,加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客家游戏;幼儿园体育;活动优化

幼儿阶段是个体身体、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客家民间游戏属于客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包含娱乐、教育及锻炼的功能,参与性强且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娱乐化、游戏化的特点,十分适合应用到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去。在当下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于传统游戏文化的发掘运用还属于摸索当中,并且针对本地性游戏的系统采用也遭遇了不少现实障碍。所以,研究客家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体育里的实际状况及其改良途径,能够进一步扩充幼儿体育教学资源,延续地域文化,改进幼儿园课程的丰富度,增添本土教育生命的内涵。

一、客家民间游戏的文化特质与幼儿适配性

(一)游戏内容的文化内涵与趣味表达

客家民间游戏深深扎根于地方生活场景与农耕传统之中,蕴含着诸多民俗文化及群体生活经验。游戏内容大多模仿生产活动、节令习俗或者自然现象,形式较为灵活,语言通俗易懂,具备很强的趣味性和表达性。幼儿对于重复性动作、押韵口令以及夸张模仿有着天生的喜爱,客家游戏里的拍手歌、跳绳谣、角色扮演类游戏能够引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和想象空间,满足情绪宣泄和动作发展需求。借助简单道具和集体合作形式,让幼儿在欢乐之中体会文化内涵,达成身体活动和审美感受的同步成长。

(二)游戏结构的运动特性与安全适用性研究

客家民间游戏有着规则简单、动作多变且力度适宜的特点,适合幼儿阶段体能和动作协调发展的需求。游戏多数需要步伐移动、躲避、肢体合作等基本运动技术,无需特别的器械,降低了活动的组织难度。游戏注重群体互动与轮流,增强了幼儿间的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性。安全性而言,大多数客家游戏都是源于孩童自发游戏而生,运动幅度一般,运动动作可以调整,契合园本教育里对幼儿活动安全性的把控要求。通过教师引导和空间设置,能将游戏安全纳入日常教学,保证活动有序开展。

(三)游戏语言的本土化表达与文化认同构建

客家游戏语言大多采用方言童谣、押韵口诀或者传统节令语句,其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具备很强的感染力和文化亲近感。语言的本土化加强了幼儿对游戏内容的记忆度和参与感,而且有益于唤起对地方语言和习俗的兴趣。在现代教育语言愈发趋向一致的情形下,方言游戏变成提升幼儿语言多样性和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通过在体育活动里融入客家语言要素,教师可以引领幼儿在游戏中体会本土文化,形成初步的家乡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为之后的文化传承构筑起情感根基。

二、客家游戏在体育活动中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一)游戏资源利用不足及教师认知偏差问题探究

当下幼儿园在开展体育课程的时候,对于本土游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较薄弱,客家游戏没有被系统地纳入教学内容里。教师对民间游戏缺少深入的认识和整理,大多采用现成的体能课程或者商业化游戏内容,轻视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和适用性。有些教师觉得民间游戏没有系统的架构,也没有教学意义,难以契合现代课程的目标,造成教学设计时内容割裂、目标模糊的现象。要优化路径,就要提升教师本土教育资源的意识,通过培训和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去挖掘、整理和重构客家游戏的内容,改进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和文化认识水平,给游戏实践赋予知识支撑。

(二)课程整合路径不清晰与教学组织方式单一化

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客家游戏常常以零散活动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的课程整合路径。有些教师只是把游戏当作课间活动或者补充内容,没有把它融入到课程目标体系当中去。这样一来,游戏的作用就发挥得不够充分,教学组织形式过分依靠教师主导,轻视了幼儿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游戏的参与度和生成性体验比较低。要改善教学效果,就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实施方式这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整合,弄清楚游戏同体育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能力支撑途径,创建起主题鲜明、层次分明的活动体系。教学组织应该加大幼儿主导的程度,提倡合作式、情境式、任务式活动设计,让游戏过程具备更多的互动性、探究性。

(三)活动环境受限及家园协同机制不足

园所环境对客家游戏的开展影响显著,部分幼儿园场地局限较多,缺少适宜传统游戏展开的开放空间或者移动设备,限制了游戏形式的扩展。家长对于传统游戏认识不够充分,难以在家庭教育层面给予园所有效的支持。改良路径要从环境改进和家庭合作两方面入手,园所应当依照游戏特性来安排区域空间,采用可移动、可组合的简易器材,加强活动组织的灵活程度。就家园协作而言,要凭借家长开放日、文化展示周以及游戏共创项目等手段,促使家长知晓并参与到客家游戏的执行过程中,提升家庭对游戏教育的支持力度,一起形成尊重传统、重视体育的教育氛围。

(四)评价方式单一与游戏价值显现不足

传统体育活动评价大多以结果为主,重视动作完成度和技能掌握,忽略了游戏过程中的情绪表现、协作参与以及文化体验等重要部分。在客家游戏实践里,如果仅仅根据动作是否符合规范来评价,就容易打击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表达欲望,很难体现出游戏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想做到科学评价,就要形成以过程性、表现性和发展性为主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在游戏开展时创建观察记录制度,从动作能力、情绪表现、语言交流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观察笔记、照片、幼儿自评、家长反馈等等,形成多维度的评价矩阵。科学评价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游戏设计水平及活动引导能力,让游戏的价值得以系统性地外显、育人的功能得以全面落实。

三、结束语

客家民间游戏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它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对客家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实践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建构起本土资源开发、课程整合、环境创设、多元评价等路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文化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邱金兰.浅谈幼儿园客家民间游戏区的创设与教研策略[J].考试周刊,2020,(11):167-168.

[2]张炜.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路径[J].亚太教育,  2023(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