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与实践

作者

陈银燕

兴宁市第一幼儿园 514500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关键阶段的转折点,直接关系到其入学适应和后续发展。当下教育理念重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促使幼儿园活动设计更注重幼儿综合能力培育。文章围绕核心素养视角下幼小衔接活动设计展开分析,梳理其理念根基、活动种类及实施途径。研究显示,科学、系统、个性化的衔接设计有益于幼儿心理适应、学习准备和社会行为发展,帮助其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小衔接;活动设计

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是幼儿学习方式、生活节奏以及心理变化等的转换时期。传统的幼小衔接常常偏重知识轻能力,容易引发幼儿入学的焦虑现象。近年来,“核心素养”的理念在学前教育中渐渐渗透,并强调全方位育人,使幼小衔接工作从重技能转向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的方向上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活动设计成了衔接工作的重要依托抓手。通过优化活动内容、方法及组织方式,围绕幼儿的认知、情绪和社交等层面,打造契合幼儿发展特点的衔接路径,逐渐成为了改进衔接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本论文针对这个角度展开理论与实际方面的研究探索。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小衔接设计理念

(一)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探究

核心素养指个体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与品格,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学前阶段核心素养表现主要是幼儿主动探究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积极社会互动和初步审美意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幼小衔接不再仅仅重视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而是看重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协作交流和情绪调节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重视幼儿在各种经验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倡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

(二) 幼小衔接目标与内容的综合定位研究

幼小衔接目标不仅仅是技能上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们做好情感的衔接、行为的衔接和社会交往的衔接。以幼儿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幼小衔接内容应该由“知识准备”转化为“素养培育”。因此,活动中也要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过渡学习方式、建立规则意识及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等内容。如在语言发展方面,活动包括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倾听习惯和阅读兴趣;在行为规范上,包括了在日常活动和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产生时间和自我管理、集体协作等方面的意识;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则设计有情景感的合作活动,使幼儿能在活动中与同伴进行积极地交流、合作、冲突等处理。

(三)幼小衔接活动设计的原则

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幼小衔接活动设计要遵守发展适宜性、情境真实性、体验整合性、评估支持性等基本准则。发展适宜性就是活动契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不能做超前教学或者简单化处理;情境真实性指活动的情境接近小学真实的学习生活,帮幼儿提前熟悉课堂规则、任务完成方法和师生互动形式;体验整合性表示活动的内容涉及多个领域,通过整合语言、数学、艺术、科学等知识,增进幼儿跨领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支持性体现于过程性观察和多种评估手段并用,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程度和成长轨迹。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小衔接活动实践路径

(一) 语言表达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进入小学后适应课堂教学与人际沟通的基础。幼小衔接活动中要开展生动、有趣、情景化的语言活动,提高幼儿的表达意愿与语言组织能力。活动设计时可借助绘本阅读、讲故事、角色扮演、主题对话等方式,帮助幼儿在情境中理解故事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集体交流。比如“我上小学啦”主题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开学第一天”的情境,让幼儿扮演小学生,自主完成早起、整理书包、回答老师提问等事情,还要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做了哪些事。这类活动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

(二) 规则意识培养活动的系统性开展

小学生活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更高,规则意识的建立成为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规则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通过游戏与实践让幼儿在参与中内化规则意识。教师可以设计“课堂规则闯关”“我是小值日生”“安静小能手”等游戏化活动,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并接受举手发言、遵守时间、倾听他人、保持安静等规则。比如在“我是小老师”活动中,幼儿可以轮流扮演“讲课”的角色,体验组织课堂秩序的过程,从而理解教师的角色以及班级规则的意义。活动的开展要结合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层次目标,让每一个幼儿在体验中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自控力。

(三) 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幼小衔接期间,应当通过多种互动活动来推动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与情感表达。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采用合作游戏、同伴互助、集体探究等形式,以加强幼儿的团队协作、表达意愿和冲突调解能力。拿“快乐一起玩”这个主题来说,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一块儿拼拼图、搭搭积木、画画之类的事情,通过分派角色、融合意见、展示成果等形式,营造起一种积极的群体互动气氛。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引导学会轮流、分享、合作以及交流,而且还要借助设置一些情境问题,比方说“当大家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该怎么做”,以此来促使幼儿去学习如何化解冲突。

(四) 家园协同衔接教育的实践策略探索

要让幼小衔接有效地展开,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家园共育不单纯是传递信息的过程,更是达成共识、行为同步和资源共用的流程。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庭课堂体验、衔接讲座等形式,让家长认识到小学校生活的节奏、学习的要求以及日常的行为规范,营造与园所一样良好的教育气氛。就像在“模拟小学一日”的活动里请家长一同参与,亲自体会一下小学课堂的模式以及评估方法,家长会更容易懂得这些幼小衔接活动的意义何在。教师也可以创建家庭联系本或者家长微信群,定时把幼儿的参加状况、行为改变告知给家长,促使家长能在家里好好练习幼儿的时间概念、生活自理、口头交流与心情调节这类事。

三、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小衔接活动设计重视幼儿全面发展、情境参与以及家园合作,这是达成科学衔接、顺利过渡的关键保证。通过系统化活动组织和多种途径的执行,很好地推动了幼儿综合素质提升以及小学适应能力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周方.身心协同适应衔接多元聚力夯实服务——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名校+"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2023(1):123-124.

[2]吴勤奋."漫衔接":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思考与实践--幼小衔接视角下[J].教育视界,2023(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