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作者

王理纲

福建神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公路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使用寿命与公众出行安全。在复杂多变的施工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涉及设计方案、施工材料、技术规范、人员素质与现场管理等多个层面。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目标的实现,需在项目全过程中实施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与有效的控制措施。本文从质量管理基础入手,深入分析施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方法,推动公路工程施工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质量控制;施工管理;公路工程

一、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构成

(一)施工图纸与设计交底的完整性保障

设计文件是公路施工开展的依据,其完整性直接决定施工质量的稳定性。施工图纸需包括线路走向、断面形式、结构节点、材料标号及技术参数等详细内容,以避免因设计疏漏引发施工误差。在工程开始前,设计单位需组织专人对图纸进行全面交底,确保施工人员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技术交底过程中应明确结构特点、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使各专业工种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协同配合。图纸的解释与补充需由原设计人员统一说明,防止现场人员主观判断产生执行偏差。管理部门需建立图纸审核与变更记录机制,使施工各阶段都在规范的图纸指导下进行,从源头提升施工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二)施工材料质量检验与使用全过程控制

材料是构成公路工程实体的重要基础,其质量对工程安全性能有着直接影响。施工现场在材料进场时必须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依据技术标准对材料的合格证、检测报告及物理性能进行全面核查。针对重点材料如水泥、钢筋、沥青等应抽样送检,确认其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仓储环节要合理分类堆放、做好防护,避免受潮、污染或失效影响其使用性能。在施工过程中,材料应按施工方案统一配比,严禁擅自更换或替代。施工单位需设置专职材料管理人员,负责材料使用全过程的记录与监督。项目管理人员要对重点工序中的材料质量加强巡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处理,确保施工所用材料全过程质量受控。

(三)人员技术水平与质量意识的双重提升

人的因素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变量,尤其在大体量、高标准的公路工程中,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能力决定了施工操作的精细程度。施工单位应根据不同工种的技术要求,合理配置具备资质与实践经验的人员上岗。管理层需通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与质量讲评,提升施工人员对施工方案与技术规范的掌握程度。现场操作人员要具备基本工艺理解与质量控制意识,能够在实际作业中识别并规避常见质量风险。在质量问题发生时,管理者需追溯责任源头,将技术责任与行为责任落实到人。通过激励与考核并重的机制,构建技术能力与质量责任协同提升的管理环境,增强全员参与质量管控的主动性。

二、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实践路径

(一)关键工序的专项管控措施制定与实施

在公路施工中,路基、桥梁、隧道等关键结构性工序对整体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为确保这些工序达到设计与规范要求,必须制定专项质量控制方案。在路基施工中,应加强对压实度、填料级配与碾压遍数的控制,避免因密实度不足引起沉降开裂。桥梁施工应重点控制桩基垂直度、混凝土振捣密实性与钢筋绑扎质量,确保结构强度与稳定性。隧道施工应严格把控开挖轮廓、支护厚度与初期衬砌质量,防止变形及渗漏。专项控制方案应明确检查项目、验收标准、责任人及检查频次,形成闭环控制机制。施工过程中应通过旁站监理、技术核查与质量复查等手段,实时跟踪关键工序的执行效果,将潜在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稳定可控。

(二)质量责任制度在管理链条中的层层落实

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技术操作层面,更依赖于制度体系的支撑与责任链条的清晰分工。施工单位应建立完整的质量责任制度,将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至项目部、专业施工队与具体作业人员,形成由上至下的质量管理网络。在制度设计中,应明确各级责任主体的职责范围、任务指标与考核标准。质量问题发生后,应根据制度及时追溯至具体责任人,并实施奖惩措施,实现责任问责的规范化、常态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定期组织质量检查与回访,对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整改。质量责任制度还应与合同管理、人员评价等体系联动,使质量管理成为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度建设强化责任意识,从组织上保障质量控制工作的系统性与持续性。

(三)施工过程动态质量监控机制的建设

动态监控机制是实现施工质量全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在施工各阶段,应利用监控设备、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对关键质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在沥青摊铺中,可设立温度记录系统监控施工温度,避免因温度异常影响路面密实度;在混凝土浇筑中,可通过传感装置监测拌合比、震实频率与初凝时间,确保混凝土质量均衡稳定。施工过程中的监控数据应由专人采集、整理与分析,形成动态质量档案。项目管理人员应根据数据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作业方式或工艺参数,避免小问题演化为质量事故。动态质量监控不仅提升了数据决策能力,也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可控性与精度,为质量问题的提前识别与及时处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四)竣工阶段的质量验收与成果复核体系

公路工程施工完成后的验收环节是质量管理链条的最终关口,其科学性与严谨性直接影响工程移交后的使用性能与运营安全。在验收阶段,应依据合同约定与技术规范,组织多方参与的联合验收小组,涵盖设计、监理、施工与业主单位。验收过程中,应对关键结构尺寸、功能性能、施工记录与试验数据进行全面复核,确保施工成果与设计要求完全一致。对检测发现的问题应形成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单位,并进行复验确认。竣工资料的整理应符合档案管理标准,涵盖图纸变更、隐蔽工程记录、原材料质检报告与质量评定表等内容。通过标准化验收流程与制度化成果评估机制,确保竣工阶段的质量把控达到闭环要求,使整个项目质量管理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三、结束语

公路工程作为线性空间布局复杂、施工内容多样化的工程类型,其施工质量管理需构建在系统性与精细化基础之上。从施工准备、材料管控到过程监控与最终验收,各环节均需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与控制措施。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责任制度、强化关键工序管理、完善动态监控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水平与工程质量。全员参与、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的多元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公路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 路桥建设,2023,43(02):57-62.

[2] 郑鹏飞.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公路项目施工质量管控模式分析[J]. 交通科技与工程,2023,43(03):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