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赛促学,以评导练” :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
胡灿国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云山实验小学 362000
引言
“ 健康中国” 战略推进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培育运动习惯的重要职责。华东师大版教材明确“ 学练相融” 的教学要求但实际课堂中存在“ 侧重技能讲解、轻视实践运用” “ 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反馈” 的现象,导致学生运动兴趣不足、技能掌握不牢固。“ 以赛促学,以评导练” 作为“ 学练赛评” 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可借助“ 赛”调动学练积极性并通过“ 评” 指明练习方向,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
一、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存问题
(一)学练分离,学生参与热情欠缺
部分教师采用“ 讲解—示范—练习” 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技能教学拆分为独立的动作训练,缺乏与实际运动场景的关联[1]。例如华东师大版三年级“ 跳绳” 教学中教师多次示范单摇跳动作要点,学生机械重复训练却未设置小组跳绳竞赛、花样跳绳展示等“ 赛” 的环节,使得学生难以感受跳绳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出现“ 会跳却不喜欢跳” 的情况,学练成效大幅下降。
(二)评价形式单一,难以引导学生精准训练
当前小学体育评价多以“ 技能达标检测” 为核心,如期末50 米跑、立定跳远等项目的成绩评定,忽视对学生学练过程的动态回应[2]。这种单一评价方式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四年级“ 篮球运球” 教学中教师仅在课程结束时核查学生运球速度,未针对“ 运球姿势是否规范”“ 遇到障碍怎样调整” 等过程性问题进行评价,导致学生难以明确自身薄弱之处,后续训练缺乏针对性,技能提升速度较慢。
二、“ 以赛促学,以评导练” 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路径
(一)以“ 赛” 促学:规划分层赛事,调动学练积极性
依据华东师大版教材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规划“ 基础型—提升型—创新型” 分层竞赛,将“ 赛” 融入学练全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 赛”中获得成就感以调动学练热情。低年级教学围绕“ 基础技能巩固” 规划趣味竞赛,比如一年级“ 队列队形” 教学按照教材“ 立正、稍息、齐步走”的要求举办“ 队列小标兵” 竞赛,将学生分成 4 组每组依据指令完成队列动作,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 最整齐队列组” ,借助竞赛加强学生对队列规则的记忆并减少机械训练的枯燥感。中年级教学围绕“ 技能运用” 规划对抗竞赛,以四年级“ 足球脚背正面运球” 为例参照教材“ 运球绕杆” 训练要求规划“ 绕杆运球接力赛” ,每组 4 名学生需绕过 5 个标志杆运球到终点,率先完成且无违规的小组胜出,竞赛前教师简要示范绕杆技巧,竞赛中学生为团队荣誉主动改正运球姿势并自发讨论“ 怎样绕杆更迅速” ,达成“ 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的目标。高年级教学侧重“ 创新与合作” 规划挑战竞赛,比如六年级“ 武术基本动作” 教学依据教材“ 拳、掌、勾”动作要求举办“ 武术创意组合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学动作编排成1 分钟武术操,通过班级展示、互相评分选出“ 最佳创意组合” ,这类竞赛既巩固基础技能又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契合教材“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的理念。
(二)以“ 评” 导练:搭建多元评价体系,明晰练习方向
围绕“ 过程性评价 ⋅+ 结果性评价” “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反思” 搭建多元评价体系,将“ 评” 贯穿“ 学—练—赛” 各环节以及时回应问题、引导学生精准训练。细化过程性评价实现实时引导训练,“ 赛” 前训练阶段教师采用“ 即时反馈评价” 针对学生动作问题现场引导,比如二年级“ 立定跳远” 教学中学生训练时,教师用“ 你的膝盖弯曲幅度很恰当,再留意
落地时脚尖先着地” “ 手臂摆动力度不足,试试跳前多摆两次臂” 等具体评价取代“ 跳得不错” “ 再加油” 的模糊回应,让学生明确调整方向以提高训练精准度[3]。结合赛事开展针对性评价加强“ 赛” 与“ 练” 的衔接,“ 赛” 中与“ 赛” 后围绕“ 技能运用” “ 团队配合” 等维度进行评价,比如三年级“ 跳绳团体赛” 后教师先认可“ 小组配合默契,没有出现跳绳打结的情况” ,再指出“ 部分同学跳得太快导致体力不足,下次训练可加入‘ 快慢节奏调整’ 的内容” ,同时组织学生互评“ 你认为我们组在哪个环节能够改进?” ,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问题并将“ 赛” 中的发现转化为后续训练的重点。优化结果性评价兼顾技能与素养,参照华东师大版教材“ 健康素养+运动技能” 的评价要求将结果性评价分为“ 技能达标” 与“ 素养表现”两部分,比如五年级“ 篮球投篮” 单元“ 技能达标” 评定投篮命中率、“ 素养表现” 评定学生在训练与比赛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采用“ 星级评分”(1-5 星)呈现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技能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运动习惯的培育,契合小学体育“ 健康第一” 的教学理念。
(三)“ 赛” “ 评” 联动:落实“ 学练赛评” 一体化,提高教学实效
“ 以赛促学” 与“ 以评导练” 需紧密联动构建“ 学—练—赛—评—再练”的闭环以保障教学目标落实,以华东师大版四年级“ 仰卧起坐” 教学为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学练铺垫” 阶段教师讲解仰卧起坐动作要点,学生开展10 分钟基础训练,教师借助“ 你的腰部要贴紧垫子” “ 双手抱头不要用力拉扯” 等即时评价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 以赛促学” 阶段举办“ 1分钟仰卧起坐小组挑战赛” ,每组 5 人计算小组平均成绩以调动学生训练热情;“ 以评导练” 阶段竞赛后教师结合“ 动作标准度” “ 小组平均成绩”评价,指出“ 部分同学为追求数量忽视动作标准,下次训练要先保证动作正确,再提高速度” ,并让学生自我反思“ 我在竞赛中是否做到了动作标准?” ;“ 再练巩固” 阶段学生依据评价反馈针对性训练“ 动作规范度” ,10 分钟后举办第二次迷你赛并对比两次成绩以体会进步。借助“ 赛” 与“ 评”的联动,学生不仅提升仰卧起坐技能还养成“ 先找问题、再针对性训练”的习惯,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三、结束语
实践中发现部分低年级赛事组织难度较大,需改进分组方式如采用“ 同桌互助组” 取代“ 小组对抗组” 以减轻管理压力,同时评价工具需更简洁明了,可设计“ 笑脸贴纸(优点) + 问号贴纸(待改进)” 的可视化评价卡片方便低年级学生理解。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华东师大版教材更新内容开发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赛事,如“ 校园运动会预热赛” “ 家庭体育小游戏”使“ 赛” 延伸至课外,同时完善评价数据记录借助“ 体育成长手册” 跟踪学生长期进步情况,持续推进“ 学练赛评” 一体化落实以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 以赛促学,以评导练” 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应用[J]. 体育教学, 2023(8):45-47.
[2] 李红梅. 小学体育“ 学练赛评” 一体化模式构建与成效研究[J]. 中国学校体育, 2022(11):68-70.
[3] 张志强. 分层赛事设计提升小学体育课堂参与度的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 2024(2):152-154.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 学练赛评” 一体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立项编号Fzjk2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