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造价管理与项目财务管理

作者

孟胜

身份证:500107198701018997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与项目财务管理作为建设工程全过程控制的核心环节,贯穿于工程立项、设计、施工与竣工各阶段,对保障项目经济性与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造价控制机制与系统的财务管理手段,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围绕造价管理与项目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协调机制展开系统分析,结合实际操作层面探讨两者融合下的管理成效与优化路径,为工程项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造价控制;财务管理;成本效益

一、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内容与控制体系

(一)造价构成要素及其动态变化机制分析

工程造价构成复杂,主要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用、措施费、利润与税金等多个部分,这些要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处于持续变动状态。影响造价的因素涵盖原材料价格变动、人工成本波动、设计变更频率、施工组织方式与现场条件等多重维度。在实际管理中,应通过造价测算、预算审核与动态分析等手段,掌握成本构成与变化趋势。建设单位需结合市场行情及时调整造价控制策略,设定合理的限额设计与招投标控制价,确保造价处于受控范围内,避免超支与投资失衡风险的发生。

(二)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与阶段性管控措施

全过程造价控制需依据项目各阶段特点实施分阶段管理策略,确保项目从立项至竣工各环节造价均处于可控状态。在可行性研究与立项阶段,应通过投资估算明确投资界限,并作为后续预算的依据。在设计阶段需严格落实限额设计制度,控制设计变更引发的造价增幅。在招标阶段,科学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清单报价,保障采购公平合理。在施工阶段应实行合同价款动态跟踪与现场签证管控,确保实际支出与预算保持一致。各阶段造价控制措施需以数据为基础,建立统一成本数据库与控制模型,增强控制精度与反馈效率。

(三)造价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构建与应用成效

随着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造价管理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造价信息化平台成为推动全过程管控的关键工具。信息平台集成预算编制、清单报价、进度管理与支付审核等功能,实现多角色协同作业与数据共享。平台内设材料价格数据库、历史项目成本对比模块与动态风险评估功能,可为造价决策提供强大支撑。数据可视化界面提升了成本变化趋势的直观呈现能力,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识别偏差与风险。平台应用增强了造价工作的规范性与透明度,降低了人为干预风险,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水平与管理效率。

二、项目财务管理体系与造价协同机制研究

(一)财务预算制度与造价计划协同设计方法

项目财务预算制度是保障资金使用合规与投资效益的基础制度,与造价计划形成直接联动关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依托工程造价清单对各项支出进行分类配置,明确年度资金使用安排与分阶段支出节点。预算控制应以项目建设进度为参照,将施工计划与付款计划相挂钩,确保资金投入节奏与施工产出相协调。为实现造价与预算协同,需建立造价指标库与财务指标对应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同步与计划自动匹配。预算调整应依据设计变更、合同调整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预算适应项目运行需求,增强项目资金管控能力。

(二)成本核算流程与财务报表体系的集成方式

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需遵循“归集准确、分配合理、反馈及时”的原则,在施工全周期内进行动态记录与核算。财务管理系统应与造价系统实现数据打通,将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直接成本与管理费、摊销费等间接费用按项目标段、施工阶段等维度进行分类归集。通过月度、季度与年度财务报表呈现各项费用支出情况,便于管理层掌握成本执行状态与盈亏变动趋势。在核算机制中应引入责任成本控制机制,将财务支出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与责任人,实现多级管理与绩效考核联动。报表体系应具备横向对比与纵向追溯功能,实现从数据到决策的闭环反馈,提升财务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三)资金流动性管理与项目现金流协调策略

资金流是项目财务管理的核心指标,现金流稳定性直接影响项目运行的连续性与财务安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资金需求呈现阶段性集中、波动性强等特征,需通过科学预测与灵活调度确保现金流始终处于正向平衡状态。财务部门需基于项目计划制定月度资金需求计划,统筹工程进度款、材料采购款与劳务支付计划,并与资金账户执行情况实时对接。在资金来源方面,应建立合理的融资结构与支付机制,保障建设资金按时到账。在资金支付上,实行付款审核与多级审批机制,防止不合理支出。通过引入资金监控平台,可实现资金流的自动预警与支出提醒,降低资金链断裂风险,增强项目财务运行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同时应加强与银行及投资方的沟通机制,确保资金安排与合同履约同步进行,推动项目资金流转效率提升,实现财务运行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四)投融资管理模式与造价控制的耦合机制

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多采用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包括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引入与银行融资等方式,不同融资方式对项目造价控制策略提出差异化要求。政府投资项目更注重预算合规与成本节约,而社会资本主导项目则关注回报率与成本控制精度。财务管理需结合融资结构对成本目标进行分解,明确资金使用路径与还款计划。在融资评估阶段,应将造价测算结果作为融资额度设定依据,防范融资规模过度膨胀与还款压力失衡。在融资执行过程中,造价系统需实时反馈资金使用效率与工程产出匹配度,为融资调整与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投融资计划的实施还应结合项目生命周期造价管控目标,建立融资决策、预算编制与成本控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提升项目投资绩效与资金配置效率。

三、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与项目财务管理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已成为密不可分的管理核心,两者通过信息共享与制度协同构建起了全过程成本控制与资金运行优化的基础体系。通过造价构成精准测算、全过程动态控制、信息平台集成与财务系统同步,实现了工程成本的科学控制与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在实际管理中,应不断完善预算机制、核算流程与融资模式,推动管理体系向集成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以保障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管理效能与投资安全达到协同最优。

参考文献

[1]杨洪涛.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财务协同机制研究[J].工程造价管理,2023,43(02):59-63.

[2]李雪芳.基于全过程视角的项目财务控制与工程造价集成方法分析[J].财务与会计,2023,43(04):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