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中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作者

易彬

身份证:510123197703263715

摘要: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使用寿命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施工现场具有工序复杂、参与人员众多、环境多变等特点,管理难度较大,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提升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深入分析建筑施工中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与有效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以期为行业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安全体系

一、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

(一)管理体系制度不健全

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力不强的现象。部分项目未能结合工程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质量安全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在制度内容上,存在条款模糊、覆盖面狭窄等问题,缺乏针对施工各环节的系统指导,导致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施工单位重进度、轻管理的现象普遍,部分现场管理人员对质量安全制度认知不足,造成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转中形同虚设。项目责任划分不明,管理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作,形成责任空档,进一步加剧质量安全隐患的发生。

(二)人员素质和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施工现场人员构成复杂,技术工人、管理人员与外包队伍混合作业,整体素质水平差异较大。在人员培训方面,部分企业未能建立系统的教育机制,培训内容形式化、针对性不强,无法有效提升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操作常识,对关键节点缺乏风险识别能力。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督缺失,导致违规操作、偷工减料等问题频发。在施工安排与人员配置方面,存在岗位职责不清、作业衔接不畅等问题,影响整体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三)安全控制手段落后

当前许多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手段上仍依赖传统的人工检查与纸质记录,缺乏现代化技术支持。项目安全数据记录不及时、不完整,造成信息滞后,难以实现动态风险预警。现场监控设施覆盖不足,无法对关键部位进行实时监控,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安全技术应用方面,BIM、智能监测系统等先进手段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技术与管理脱节现象明显。缺乏数据驱动的风险控制体系,使得安全管理停留在表面形式,难以深入挖掘潜在问题并加以防范,造成施工现场安全隐患长期存在。

二、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制度建设与组织架构

建立科学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是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效能的基础。制度应涵盖项目全过程,细化至各个作业环节,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标准与考核机制。组织架构方面,应设立独立的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确保管理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干扰。制度制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并结合工程特点与企业管理需求,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在执行层面,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与问责机制,通过内部审计、日常巡检与专项检查等方式,强化制度落地。组织架构设置应以职责分明、权责对等为原则,各岗位明确管理职责与权限,构建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管理体系。推动制度与组织架构的融合发展,可有效解决管理盲区,提高现场质量安全管控能力。

(二)强化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机制

建立常态化的人员培训机制,是提升施工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技术能力的关键路径。培训内容应涵盖质量标准、安全规范、操作流程与应急处理等方面,突出实用性与针对性。对新入职员工,应设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在岗员工,应根据岗位特点与项目阶段,定期组织专项培训与技术交底,确保每一位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质量安全知识与操作技能。管理人员方面,应加强管理理念、法律法规及现代施工管理技术的培训,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建立培训档案与评价机制,将培训成果与员工绩效挂钩,提高培训积极性。推动班组建设,开展班组自查自纠、自主学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质量安全文化氛围。通过系统培训与能力建设,夯实人员素质基础,为管理体系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三)推动现代技术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加快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中的融合应用,有助于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通过引入BIM技术,可实现施工过程可视化管理,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冲突点,降低施工过程中返工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关键设备、作业环境的实时监控与报警,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在安全管理方面,部署视频监控系统、智能穿戴设备与环境监测装置,可实时掌握作业人员动态与现场环境状况,及时发现不规范行为。数据管理方面,建立集中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质量安全信息的统一采集、分析与应用,辅助管理决策。推动技术标准化与平台整合,解决数据孤岛与信息断层问题。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施工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增强管理响应速度与决策能力。

(四)构建全过程动态监督与考核机制

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督体系,有助于实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全过程管理需覆盖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阶段,对每个环节设立相应的质量安全目标与监控指标。在施工阶段,应实施动态监测制度,对施工工艺、材料质量、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全程记录与分析,确保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参与现场巡查与评估,增强监督的客观性与权威性。考核机制方面,应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质量安全管理成效纳入项目总评指标,作为项目评优与奖励依据。对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项目,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通报处理结果,增强管理制度的威慑力。考核指标应体现差异化管理原则,结合项目规模、风险等级等因素设定评价标准,实现精准管理。全过程动态监督与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管理责任落实,提升项目整体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当前管理体系存在制度不全、人员素质参差和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制约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健全制度架构、提升人员素质、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和构建全过程监督体系,可有效提升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推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是实现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李洪志.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 建筑经济,2023,43(02):112-116.

[2] 刘志军. 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优化研究[J]. 工程建设,2023,45(0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