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周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摘要:本研究聚焦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深入剖析高校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校园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理流程、资源调配及协同处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基于高校特殊属性与应急管理实际需求,通过理论分析与逻辑推导,提出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等提升策略,旨在为高校增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全面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引言

在社会快速发展与复杂环境交织的背景下,高校面临的突发事件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高校作为人员高度密集、教学科研活动频繁的特殊场所,其应急管理能力不仅影响校园内部稳定,更对社会公共安全有着重要辐射作用。此外,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应急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安全意识与应急素养的培育,也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深入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高校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降低事件危害、保障校园安全稳定为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其具有显著特点,人员密集性决定了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极易引发群体性恐慌与次生灾害。高校内学生、教职工数量庞大,且居住、学习、工作高度集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救援难度极高,信息传播迅速且易引发误解。教学科研活动的专业性与特殊性,使得在应对涉及实验室化学品泄漏、精密仪器损毁等事故时,对应急处置的技术专业性要求极高。高校实验室涉及各类危险化学品、高压设备、精密仪器,事故处置不仅需要专业救援知识,还需避免对科研项目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再者,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高地,突发事件的应对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成长与社会形象塑造,舆论关注度高,对信息公开与舆情引导能力要求严格。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成为社会舆论焦点,若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极易引发公众质疑,影响学校公信力与社会声誉[1]。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应急管理流程不完善

高校现有的应急管理流程在预警、响应、处置与恢复等环节存在诸多不足。预警机制方面,监测技术手段滞后,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征兆捕捉不及时,缺乏多维度数据融合分析能力。多数高校依赖单一数据源,未将气象、地质、卫生部门数据与校内监测数据整合,难以通过数据关联分析预测潜在风险。应急响应阶段,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部门间信息壁垒明显,导致决策滞后。校内信息系统分散,缺乏统一信息共享平台,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在不同部门间传递缓慢,甚至出现信息失真,影响应急决策效率。处置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操作流程,应急人员职责划分模糊,易出现指挥混乱、重复作业或处置空白等问题。恢复重建阶段,对受灾师生心理干预、教学秩序恢复的系统性规划不足,影响校园正常运转的快速恢复。

2.2资源调配机制不健全

资源调配是高校应急管理的关键支撑,但当前存在资源储备不足、配置不合理、动态调配能力弱等问题。应急物资储备方面,部分高校对物资种类、数量的评估缺乏科学依据,存在储备物资老化、短缺现象,且物资储备点布局分散,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调用。一些高校未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学科特点制定物资储备清单,导致储备物资与实际需求脱节,同时物资储备点缺乏统一管理,运输调度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方面,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匮乏,师生应急培训不足,应急技能与心理素质有待提升。高校应急救援多依赖安保人员与后勤职工,缺乏专业救援知识与技能,师生应急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应急需求。

2.3协同处置能力不足

高校应急管理涉及校内多部门、校外多单位的协同合作,但目前协同处置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校内层面,不同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与联动,如后勤部门负责物资保障、保卫部门负责秩序维护、教学部门负责学生管理,却难以形成高效合力。部门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职责边界不清晰,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校外层面,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消防救援等单位的沟通协作不畅,信息共享与资源互助机制缺失,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获得外部专业支持,制约了应急处置效率与效果。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3.1完善应急管理流程体系

构建全流程、科学化的应急管理流程体系。在预警环节,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系统,整合气象、卫生、地质等多源数据,建立智能预警模型,实现突发事件的早期精准预警。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校园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数据变化趋势,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向师生推送个性化预警信息。优化应急响应流程,搭建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明确各部门信息报送标准与时限,确保信息快速传递与共享。建立分级分类响应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实现应急响应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操作手册,细化各岗位人员职责与处置步骤,加强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处置的规范性与专业性。结合高校实际,设计多场景、多类型的应急演练方案,邀请专业救援人员进行指导,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完善预案。完善恢复重建机制,制定教学秩序快速恢复方案,确保校园尽快回归正常运行轨道[2]。

3.2优化资源调配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调配机制,保障应急管理需求。物资储备方面,依据高校实际需求与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标准化物资储备目录,优化储备布局,建立物资动态更新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物资的精准调配与高效利用。采用ABC分类法对物资进行管理,将急救药品、消防器材等 A 类关键物资作为储备重点,保持高储备量并定期检查更新;生活物资等 B 类物资采取中等储备策略;清洁用品等 C 类辅助物资降低储备量,按需采购。人力资源建设上,组建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技能培训与演练,提升师生应急知识普及率与自救互救能力。选拔校内专业教师、医护人员、安保人员等组建应急救援队伍,邀请专业机构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将应急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多样化的应急技能竞赛活动。

3.3强化协同处置能力

加强校内校外协同联动,构建高效的应急管理协同网络。校内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应急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定期沟通与联合演练机制,形成校内应急管理合力。明确各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平台,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提升部门间协作默契。校外积极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消防救援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资源互助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提升校地协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高效协同[3]。

4.结语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校园安全稳定与师生切身利益。面对日益复杂的突发事件形势,高校需深刻认识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应急管理流程、优化资源调配机制、强化协同处置能力等多维度发力,构建科学、高效、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持续改进与创新,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的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为高校师生营造安全稳定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助力高校在新时代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毛娟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5-05-16].

[2]赵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06.

[3]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