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农业空间优化与乡村振兴路径

作者

王福景

身份证:372929198906184218

摘要:农业空间作为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和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空间的优化配置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农业空间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其优化路径,并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现机制。研究表明,农业空间优化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空间保障与发展基础。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农业空间;乡村振兴

一、农业空间优化的规划基础与现实挑战

(一)农业空间在国土空间中的定位分析

农业空间在国土空间体系中承担着生产、生态与社会多重功能,其规划定位直接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乡村发展方式。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引导,农业空间被赋予粮食安全保障、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等多重战略目标。在空间规划结构中,农业空间需明确主导功能分区,界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合理安排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与休闲农业等多样化形态,从而实现多功能协调发展。农业空间的科学定位不仅有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还为农村产业体系优化和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空间基础,是实现区域发展均衡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

(二)农业空间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

农业空间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影响了其在国土空间中的功能发挥。一方面,农业空间碎片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非农建设对优质耕地的侵占,使得农业生产空间连续性受到削弱,生产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农业空间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功能重叠、规划冲突等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此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农业空间在政策扶持、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明显滞后,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生态保护压力增大。

(三)乡村振兴对农业空间的功能诉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空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功能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还包括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等复合型功能。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空间需要转型为多功能、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农业空间的优化配置,应回应乡村产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差异化需求,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目标。

二、农业空间优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实践

(一)构建分类分区的农业空间管控体系

农业空间的优化配置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区管控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空间实施差异化管理与利用模式。核心农业区应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任务,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与永久基本农田制度,确保高产稳产田地资源不被侵占。在功能拓展区内,应发展多样化农业形态,推进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协同发展,通过复合功能利用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与生态价值。边缘农业空间则可探索农业与非农业功能的有序融合,如农文旅融合开发、休闲农业聚集带建设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与就业机会。分类分区的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与生态敏感性,运用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与调控,实现农业空间的精细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二)推进高标准农田与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发展

农业空间优化不仅依赖于科学规划,更需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基础设施同步提升实现功能释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载体,应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排灌系统建设等措施,提升土地利用率与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农田配套的基础设施应同步布局,包括灌溉渠道、电力设施、机械通道、农产品初加工与仓储系统等,打造功能完善、系统协同的农业生产平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延伸至物流配送、冷链储运与信息通信领域,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路径,提升农业价值链整体效益。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农业空间拓展新型产业功能、增强对人口与资本的吸引力创造了条件。

(三)融合生态保护与农业空间协调发展机制

农业空间优化必须兼顾生态保护目标,构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的空间格局。在空间布局上,应将农业生态敏感区、河湖缓冲带、坡地农田等区域纳入生态控制范围,限制或引导农业活动的强度与方式,防止农业污染与生态破坏。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绿色防控与有机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田生态修复措施,增强农业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设立农业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业经营者调整土地利用行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强化农业空间与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等其他生态空间的衔接与协调,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农业空间网络。这种融合机制不仅提升了农业空间的环境承载力,也增强了乡村地区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与服务能力。

(四)推动农业空间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空间优化需与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深度融合,通过空间资源整合推动乡村多元产业发展。在空间规划层面,应结合农业资源优势与乡村特色文化,布局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与农村服务业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功能区。农业空间的功能重构需突破传统生产导向,拓展至休闲体验、文化展示与生态教育等新型功能领域,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与乡村产业集群。通过土地整治、空间整理与产业链条再造,实现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与组织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加强农业空间与乡村基础设施的互动关系,推动交通、水利、通信等公共资源在空间上的协调配置,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农业空间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提升了乡村振兴的综合承载力与发展动能。

三、结束语

农业空间优化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纽带。通过完善空间分类、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协调生态关系和促进产业融合,农业空间的功能得以系统重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农业空间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连接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多重角色,其优化过程不仅是空间技术的调整,更是制度创新与发展理念转变的综合体现。在国土空间一体化治理背景下,农业空间优化将持续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雪. 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优化配置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3,43(02):72-77.

[2] 李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空间重构路径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