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作者

秦定洪

重庆睿优精密铸造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机电一体化作为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已成为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支撑。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水平、系统响应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制造流程从单一控制向系统智能化转变。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正不断向网络化、集成化与智能化方向演进。本文深入分析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应用方式与关键技术路径,探讨其系统集成能力的演进逻辑及未来技术协同发展趋势,旨在为制造企业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一、智能制造环境下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特性分析

(一)机电一体化在制造流程中的功能定位

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系统中发挥着连接感知层与执行层的中枢作用,通过构建多技术融合的装备体系,实现制造过程的精准控制与动态响应。机械系统提供物理运动与结构支持,电子系统承担信号检测与传输任务,控制系统负责逻辑运算与动作协调,而信息系统则处理数据流转与指令分发,四者融合形成闭环控制链路。在制造现场,机电一体化主要用于数控机床、自动化装配线、机器人单元等核心环节,通过数据采集、状态监控与过程干预,提升工艺执行的稳定性与柔性调度能力,支撑智能制造目标的达成。

(二)机电一体化与智能制造核心要素的技术关联

机电一体化与智能制造之间存在高度技术耦合关系,是智能制造中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具体实现载体。机电系统通过传感技术实现设备状态采集与环境监测,为上层控制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控制系统融合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对动态任务的逻辑判断与局部优化。执行机构则需具备高精度、高响应与低延迟特性,以匹配智能调度系统的实时控制需求。

(三)机电一体化在制造装备升级中的作用表现

制造装备的智能升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承担着关键的集成平台功能,通过对传统机械系统的电子化与信息化改造,实现装备结构、功能与性能的同步升级。控制单元替代人工操作,实现工序参数自动设定与状态自适应调节;传感模块实现关键工艺变量的实时监测,增强质量控制能力;通信接口打通工艺流程之间的数据链路,提升制造系统整体运行的协调性。智能制造要求装备具备开放式结构与自适应控制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此提供了可扩展的模块设计与功能接口,使得装备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具备持续演进能力,为智能制造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底层支撑。

二、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关键应用路径与发展趋势

(一)基于数字化控制的装备自动化集成模式探索路径

数字化控制是实现智能制造装备自动化的基础条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中承担了接口整合与流程逻辑协调的中枢功能。在实际应用中,装备的各个组成模块需通过统一的数字控制平台进行协同,实现从动作执行、参数设定到状态反馈的全流程数字管控。该集成模式要求控制平台具备高度兼容性与可拓展性,以支持不同厂商设备、不同功能模块的无缝连接。在数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通过将伺服驱动、工艺路径规划与加工精度反馈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高精度加工任务的实时闭环控制。在自动化产线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传感、执行与数据处理单元进行模块化构建,使得产线在更换产品型号或调整生产节奏时具备更高柔性与响应速度。

(二)面向协同制造的多系统通信接口优化方式研究

智能制造强调多系统协同与设备间互联互通,通信接口的优化是实现系统高效协同的关键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需在控制逻辑中嵌入工业通信协议的适配功能,通过统一的数据格式与通信标准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传感器、控制器与执行机构之间的信息对等传输。通信接口优化不仅体现在物理连接层面,还包括软件协议的同步与指令逻辑的重构。在具体实践中,基于总线结构的通信模式可有效简化设备连接结构,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与实时性;多线程通信机制可实现并行任务的数据分发与反馈回收,降低控制系统延迟。为应对多设备协同带来的数据压力,边缘计算节点与本地缓存机制被引入机电系统内部,实现部分控制决策下沉,增强设备端智能判断能力。

(三)融合人机协作理念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应用路径

人机协作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智能机器人作为其中关键执行单元,其功能拓展离不开机电一体化的支持。在机器人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将力控传感、位置反馈、行为预测与任务执行模块进行高度集成,使得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自主调整与协同配合能力。在装配任务中,协作机器人通过柔性关节与力位混合控制系统实现对物体抓取力度与路径的精准调节,避免因力道过大或路径偏差造成误伤或工件损坏。在检测任务中,机器人系统集成图像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可实现对缺陷识别、尺寸判定与动态排序等复杂任务的快速处理。与人类工人的协作过程中,机器人需通过语音识别、手势感知等多模态交互方式实现对工作指令的理解与响应,同时依靠行为学习机制逐步适应不同人员的操作习惯。

(四)构建开放式技术架构的智能制造系统发展趋势

开放式技术架构是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打破封闭系统之间的技术壁垒,实现多厂商设备、多平台系统与多类型数据之间的集成共用。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开放架构构建中承担了接口桥接与模块整合任务,通过标准化接口、模块化设计与协议兼容机制,推动系统层级之间的功能协同。在设备层,开放架构允许不同品牌设备在统一平台上协同工作,提升系统部署灵活性与设备资源利用率;在控制层,通过分布式控制单元的部署,实现多任务并行控制与本地故障快速响应。在数据层,信息接口需支持多种数据格式与通信协议,实现生产数据、设备数据与管理数据的多维融合,构建统一的制造数据中心。

三、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作为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基础技术,其技术融合能力与系统集成性能对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构建基于数字控制的自动化系统、优化通信接口的协同机制、推动人机交互系统的应用发展,以及建立开放式系统架构,机电一体化不断丰富其技术体系与应用场景,为智能制造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与持续演进动力。在复杂多变的制造环境中,机电一体化将继续以技术融合与系统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助力制造行业实现全流程协同与资源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张鹏.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集成应用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3,43(02):102-105.

[2]李国强.面向智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构建路径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23,43(0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