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殷睿
重庆金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统筹发展与保护的重要制度工具,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直接影响乡村资源配置效率与发展质量。本文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从规划定位、实施障碍、路径构建等方面系统分析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与挑战,进一步提出多维优化策略,以期构建城乡融合、生态优先、协同治理的新型国土空间格局,助推乡村可持续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一、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内涵与现实挑战
(一)统筹多元功能是规划体系构建的核心逻辑
乡村作为承载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与人居生活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国土空间规划应以多目标协调为出发点,统筹空间布局、用途控制和功能配比,构建适应多样发展需求的空间结构。在规划框架内,既要保障粮食安全所依托的基本农田,也要兼顾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更要将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纳入空间构建逻辑。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实现空间要素有序排列、空间结构多功能嵌套。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空间管控规则引导乡村土地资源向绿色、高效、集约方向发展,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协调共生。
(二)传统规划惯性思维制约科学编制与精准落地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延续城市规划逻辑,对乡村的差异性与复杂性认知不足,导致规划内容空泛、形式重叠、实用性弱化。在很多地方,规划成果存在技术主导色彩过重的问题,重图纸呈现轻政策统筹,重指标设置轻路径实施。一些村庄由于缺乏高质量基础数据,导致资源现状与潜力评估失真,空间布局无法契合实际需求。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规划人员缺乏对地方农业特征、文化根脉、村庄格局等内在因素的深度把握,导致空间规划缺乏温度与人文价值的表达,形成与村民生活割裂的空心化方案,限制了规划对乡村社会系统的支撑与激活能力。
(三)制度协同与基层能力构成实施过程的关键变量
在实践过程中,规划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为行动路径,关键在于制度协同的系统构建与基层执行力的强化。当前部分地区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倾向,规划制定后缺乏配套的资源投入、政策联动与指标考核机制,导致规划与项目脱节,缺乏具体落点。部门之间职能边界模糊、权责划分不清,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审批、交叉管理等现象,制约了工作效率与执行进度。在基层层面,村庄普遍缺乏专业的空间治理力量,村干部对规划制度理解有限,村民对空间利用规则缺乏认同,参与不足甚至抵触情绪突出,规划执行被动滞后。制度不畅与能力不足交织,形成规划“上热下冷”的尴尬局面,亟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能力培训双轮驱动,打通乡村国土空间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优化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深化村域特征识别推动因地制宜精准规划
开展高质量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应以村域特征识别为基础,深入挖掘每一片土地所蕴含的自然禀赋、资源结构、产业逻辑与人文底蕴,确立与区域实际紧密衔接的空间引导策略。在规划启动前,要建立完善的村域基础数据库,通过实地调研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清土地利用现状、生态资源分布、基础设施体系与发展瓶颈。对于不同区位、不同发展基础的村庄,应制定类型化发展路径与空间优化目标,使规划真正体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理念。通过明确村庄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梳理与上位规划的逻辑衔接点,建立规划编制的目标清单与实施路径图。在空间设计层面,应避免标准化模块化复制,注重微地形、微环境与村庄肌理的融合,保留空间记忆、延续乡土文脉,使空间方案既有技术的精准又具文化的温度。
(二)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构建绿色发展底线思维
生态空间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直接影响乡村整体发展的环境基础与功能安全,规划中必须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在空间布局中确立不可逾越的绿色底线。通过设立生态保护等级体系,区分核心保护区、限制开发区与生态利用区,分别制定差异化用途管理与开发准则,防止人为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规划要以生态功能为导向,引入“多规合一”的技术逻辑,将林地、水系、湿地与耕地作为系统单元进行整体考量,推动生态斑块之间的空间连通与功能互补。在生态修复方面,应设置空间留白区域,为自然生态过程提供扩展空间,并通过退耕还林、湿地恢复、村庄绿化等措施,增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绿色基础设施应贯穿整个乡村空间系统,合理布局雨水花园、绿色护坡、透水路面等生态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村庄样板,引导乡村从单一利用向生态复合、环境友好的空间转型。
(三)推动规划公众参与实现村民共识共治共建
高效、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必须立足于群众基础,尊重村民意愿,反映多元声音,实现共谋、共建、共管的良性互动机制。村民作为空间使用的直接主体,其生活经验与土地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需在规划的各个阶段充分嵌入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入户访谈、村情座谈、模型沙盘演示等多样化方式增强村民的规划理解力与表达能力,促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规划方案讨论中,构建由规划专家、村委干部与村民代表组成的协商平台,推动意见充分沟通、方案多轮修订、决策民主透明。在成果落地阶段,设立村级规划公示栏、信息公告牌与数字平台,持续公开规划执行进展与指标完成情况,接受村民监督反馈。通过强化群众主体意识,营造协同治理氛围,既增强了规划执行的合法性与社会支持度,又推动形成自下而上、自主自觉的空间管理机制。
(四)完善政策配套机制推动规划落地与动态实施
将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策配套体系与动态执行机制作为支撑与保障。在政策层面,应建立“财政引导+资源整合+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政策工具包,将村庄整治、产业发展、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与空间规划成果对接,形成规划驱动型资源配置机制。在制度层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审批、农业用地改革、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等制度协同运行,避免政策冲突与资源碎片化。在执行路径上,应构建规划实施台账制度,对任务清单、时间节点、责任主体进行细化分解,并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与现场巡查,确保规划动态调整、按期落地。同时,应加强对村级干部与骨干力量的培训与指导,建立规划专员制度与督导机制,提升基层规划执行与空间管理能力,保障规划从纸面落到地面、从愿景变成现实,真正实现从“有图可依”到“有序建设”的跨越。
结束语: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既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支撑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通过因地制宜识别特征、生态优先管控底线、共建共享凝聚合力与制度协同保障实施,可有效推动规划从编制走向落地,实现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艳.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J].规划师,2023,39(02):34-40.
[2]周俊.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乡村空间治理优化路径[J].城市规划,2023,47(03):82-89.
[3]李国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机制与制度协同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3,36(0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