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
江兴伯
中鸿亿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新区分公司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使用寿命、安全性能和投资效益,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施工企业保障工程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核心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制度不全、落实不到位、责任分工模糊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本文围绕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展开分析,结合项目实践,探讨体系优化的策略与实施路径,以期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体系优化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剖析
(一)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施工质量管理缺乏系统化的制度设计,管理标准与实施规范未能有效覆盖各类施工环节,导致制度指导作用弱化。部分施工单位在项目启动前未能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质量目标体系,质量计划编制粗略,工作内容缺乏针对性,未能细化至各专业分项工程。管理制度内容不连贯,施工准备、过程控制与竣工验收未能形成闭环,施工单位在实际管理中依赖经验操作,缺乏制度规范的硬性约束。制度实施中缺乏持续跟踪和动态更新机制,无法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措施。
(二)责任落实机制存在短板
施工现场责任划分不清,管理流程中各岗位职责重叠或缺失,易导致问题推诿和整改滞后。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多依赖口头传达,缺乏系统培训与书面授权,岗位人员对自身职责范围理解不清,实际操作中出现管理真空。项目经理部与各分包单位之间沟通协调机制薄弱,质量控制信息传递滞后,工作安排缺乏一致性。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在质量控制上的联动不畅,问题识别与反馈效率低,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质量事故责任追溯缺乏完整记录,问题处理结果未能形成闭环管理,造成责任认定困难,影响管理震慑力。
(三)质量检查与反馈机制滞后
质量检查制度执行缺乏系统性与时效性,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记录不完整,部分质量问题因检查滞后未能及时发现与整改。施工过程中缺少动态检测手段,问题处理依赖定期抽查,无法做到实时跟踪与全过程控制。现场人员质量意识不强,自检、互检、专检机制未能严格落实,部分工序流于形式。检查标准执行尺度不统一,记录方式不规范,检查结果缺乏系统整理与数据分析,难以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反馈机制不畅,质量问题整改流程不透明,信息未能有效传达到管理各层级,影响问题处理的及时性与效果,最终降低了质量管理的实效性。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
构建统一、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制度是提升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力的基础保障。应围绕施工准备、过程实施与竣工验收等全流程,建立覆盖各专业、各阶段的制度体系,实现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在制度设计上,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行业导则和企业实际,形成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管理流程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框架。制度内容应明确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分项工程实施细则、技术交底流程与质量通病防控措施,做到环节可控、节点明确。建立统一的工程质量技术标准库,细化各施工工艺的操作标准与验收条件,确保各项质量指标具有明确量化标准与可操作性。推动制度标准的动态更新,根据现场问题反馈、工程经验总结及时修订,增强制度的适应性与时效性。
(二)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分工与考核机制
优化质量责任体系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实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与责任可追溯。在项目建设阶段,应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内容,细化到个人、班组及部门,确保质量控制责任覆盖项目各环节。质量目标应层层分解,落实到施工管理的每一个节点,由项目管理层向下传导至一线施工人员,形成自上而下的责任链条。在日常施工中,应强化质量行为管控,对工序执行、材料使用与施工操作等实施全过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至责任人并限期整改。设立质量考核机制,将质量执行情况作为人员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奖优罚劣机制,增强责任履职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对重大质量事故,应建立责任倒查机制,通过过程记录、质量检查与会议纪要等资料进行追溯,明确相关责任人员与整改措施,形成责任落实闭环。
(三)优化现场质量检查与问题反馈流程
推进质量检查机制优化,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检查流程与高效的问题反馈机制。在现场质量检查方面,应制定详细的分部分项检查计划,明确检查频率、内容与实施方式,将重点工序、关键部位作为检查重点,实行定点、定人、定时管理。推广分层次检查机制,形成由施工单位自检、班组互检、项目部专检及第三方监督等多层级的检查体系,实现质量问题多角度发现与交叉复核。在技术手段上应配备质量检测设备与移动信息终端,实现问题实时记录、定位与图像留档,提升检查的系统性与数据准确性。针对质量问题,应建立快速反馈与处理流程,明确问题发现、反馈、处理、复检与关闭的完整路径,推动问题处理闭环。设置质量问题公示平台,对重大质量隐患进行公开通报,压实责任单位整改责任,提升全员质量意识。
(四)推动信息化手段在质量管理中的融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质量管理提供了工具支撑和手段保障。应结合建筑项目特点,开发和应用适用于施工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现场管理数字化、数据采集智能化与质量追溯系统化。在数据采集方面,利用移动终端、二维码技术与物联网设备采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数据、材料信息与工序记录,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与统一归档。在平台功能方面,应集成质量检查、问题反馈、整改追踪、标准资料与图纸查询等功能模块,构建集信息查询、流程审批与数据分析为一体的质量管理平台。在分析与决策方面,应引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对不同项目、工序与责任单位的质量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与比较评估,为质量预警与问题分析提供辅助支持。在协同管理方面,应实现多部门、多岗位在线联动,优化信息传递路径,缩短问题处理周期,提升整体协同效率。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是提升项目建设水平、保障工程使用安全与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保障。面对施工现场中存在的制度缺陷、责任不清与执行乏力等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责任落实、现场执行与技术手段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系统完善、运行高效、责任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持续优化与动态完善,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与信息化,为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黄文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23,43(02):102-106.
[2]吕志刚.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质量控制机制优化路径探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41(03):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