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智慧课堂 赋能学习共同体

作者

陈逸梨

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 邮编 510000

一、案例背景

在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程实施要求,小学开展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基于此,探索利用智慧教育的显性赋能,并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为依托,遵循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道德主体和自我管理主体的新型学习观,打造师生创造性成长的新样态。

二、案例过程

(一)“三学”样态,助力开创高效的德育模式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第三学段专门编写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以及多篇与革命文化相关的阅读链接和实践活动。从五年级开始,每学期都会将语文学习中关于革命传统文化单元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一次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利用智慧手段设计学习情境与内容,设置“全景式”课程,构建“小先生”课堂,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展开革命传统文化主题探究和实践活动等。

1.独学:“独学”是课堂中“共学、互学、领学”的基础。因此“小先生”课堂首先要保障学生“独学”的时间。学生“独学”单元中的具有革命精神的课文,自主自发查阅资料学习。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置不同的“小先生”角色。如喜欢革命诗歌的学生担任红诗朗诵会的“小先生”,书写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摘抄革命作品的书法展示的“小先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实现从学到教的跨越。

2.共学: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创设共学模式,进阶“小先生”学程。让学生在领学中互为“小先生”,不断实现能力进阶。如在“致敬祖国”演讲活动时,教师先安排学生两两换位,借助评价表对其他小组的的演讲作品作出评价,并至少提出一条改进建议。评价完成后,再由大组长主持会议交流评价和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份参与评价、提出建议,从而提升高阶思维。

3.创学: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面对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习内驱力被激发,独立或合作运用知识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如教师以“制作视听革命人物名片”作为项目驱动。“小先生”组织四人小组开展行动,形成自己原创的视听革命人物名片。

学习是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学生经历了 “独学—共学—创学”,主体性被调动,参与度提高,就能逆向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三学”样态是顺应新时代教育观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开创高效的德育模式的需要。

(二)“智慧”手段,搭建思政教育综合性平台

利用智慧手段搭建综合性的思政教育学习资源平台,鼓励学生从中“与人互学互助”“教人者教己”,并在该平台沟通、交流、分享,促进彼此知识、能力、情感等综合提升。

1.课程:利用智慧手段开发“全景式”课程内容。如利用课前3 分钟开展不同形式的讲坛活动:讲红色故事、介绍革命人物等;课后通过智慧教育平台投票选拔,选拔出来的优秀成果,可以推荐到学校大队部现场展示,或在每周定期开展“小先生”讲坛活动和“小未来秀场”等活动中展示,甚至通过智慧平台展示,从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知识和展现自我的舞台。

2.场景:结合项目式学习、学科整合和真实情境,运用 classin、云展馆小程序,拓展教育学习的空间、延伸学生实践的场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赋能。如暑假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结合参观游览、实践探究、展示交流、角色扮演等,最后成果呈现可视化的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发现、解读、研究,形成实时反馈互动的教育场。学生不仅大胆设计、动手实践,还要梳理成果,用视频的方式介绍、展示成果。

3.任务:“小先生”课堂追求有统摄性的大问题,驱动学生展开完整的学习过程。如六年级第二组课文以”革命岁月“为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放领学内容,教师还会在“传颂革命故事”这一学习活动中设计自选式任务,设计互评式等活动任务,让学生和组内成员互验、互评、互改,分享搜集的资料,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进阶思维。

(三)“评价”引领,完善课后指导与协调路径

1.评价:从“学生”到“先生”角色的转化对学生的学习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在后台设置评价指标,利用雷达图等数据图示,让学习任务可视,让学习行为可见。可视化的成长评价促进共学共生,长效提升“小先生”的综合素养。

2.协调: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尤其要注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反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聆听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评判、学生学习课文后的感想等来了解学生是否在思想认识上获得了成长。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们的错误,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弥补。

3.课后:教师要从多角度考察革命传统文化单元是否完成了对学生思想、品行的塑造,并通过多样、实用的反馈方式,保证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在课余,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与同学相处时的言行举止,或通过与家长、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爱国行为表现,从而判断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并对学生做出及时反馈,引导他们调整思想与言行。

三、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运用“小先生制”,构建智慧课堂,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交互的学习场所,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

在运用“小先生制”,构建智慧课堂当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不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是在上述案例当中,智慧课堂的贡献存在局限性,导致学生学习和接触到的知识内容十分有限。因此,需要不断扩大延伸相关的知识内容,关联不同的学科,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发挥出智慧课堂构建的优势所在。

(二)推进动态化教学

在智慧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结合“小先生制”实时准确的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用有效策略,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做好学生思想感情的奠基与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娜.浅析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2.

[3]崔娜.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C]. //科教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智慧教育背景下小学思政教育学习共同体实践范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2315823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