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邵伟锋
重庆市纬图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剧,土地紧缺与低效利用并存的现象日益突出。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推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成为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围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发展困境与优化方向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探讨结构重构、生态协同与制度创新等可持续发展策略,旨在为城市土地治理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路径参考。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城市扩张驱动下土地资源管理压力持续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和功能布局日趋复杂,土地开发强度持续上升,对自然空间造成挤压,形成资源紧张、布局无序的问题格局。在空间扩展受限、生态约束增强的大环境下,依赖外扩获取建设用地的方式愈加不可持续,城市开发模式亟需转型升级。在局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导致部分土地长期处于低效、闲置甚至废弃状态,严重削弱了土地资源的经济承载力与生态服务功能。在空间规划执行过程中,一些区域存在规划刚性不足与执行脱节的问题,使得土地开发项目未能与城市整体发展节奏有效匹配,出现重复建设、功能重叠等用地浪费现象。面对土地要素约束日益严峻的局面,城市管理者必须提升土地配置的科学性与精细化水平,推动土地使用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构建系统协调的资源利用体系。
(二)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强调效率与结构双重优化
集约利用并不等同于简单地提高容积率或用地密度,而是建立在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的基础上,通过复合功能、弹性空间、绿色开发等方式实现空间效率与环境质量的双重提升。土地开发应与产业发展、人口分布、交通组织等城市要素协同安排,实现空间层级有序、功能布局合理、资源要素集聚的复合型结构。城市更新中的土地再开发项目应注重原有功能优化与结构整合,防止碎片化开发导致土地利用断裂与资源重叠。集约理念也要求统筹考虑城市增长的阶段性与区域性差异,推动土地利用从“以量扩展”为导向向“以质提效”为导向转变,以灵活、复合、多元的空间构造方式,实现多种功能在有限空间内的高效融合。通过构建精细高效的用地系统,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与环境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发展的韧性。
(三)集约利用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与管理路径不断完善
现代技术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遥感、GIS、大数据、BIM等信息化工具广泛应用于用地评价、规划编制、开发决策与运维管理全过程,提升了土地使用的科学性与精准性。通过遥感监测可以动态掌握用地变化情况,识别低效空间并科学制定更新计划。城市建模技术能够在开发前进行三维模拟与负载评估,提前预判开发后土地的承载状态与功能协调程度。在管理路径上,逐步建立以“用地绩效评估+用途管控+动态调整”为一体的闭环机制,实现规划、开发、建设、运营全过程监管。制度创新方面,推动差异化的土地使用标准,根据区域属性、发展阶段与资源稀缺程度制定差别化供地、税收与激励政策,鼓励高效利用与产业协同。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土地利用从单一指标驱动引向系统性集成治理,提升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一)完善土地利用结构提升空间复合与功能集成水平
城市空间结构应朝向多功能集成与垂直复合的方向演进,通过优化功能区间的空间配置关系,使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在物理空间上实现耦合与协同。对传统单一功能区应逐步向“混合使用”转型,推动居住、办公、商业、公共服务等要素在可达性与互补性基础上融合发展,提高土地单位面积内的社会服务密度与经济产出水平。空间复合还应强调服务半径的合理规划与交通网络的支撑能力,使不同业态之间形成空间上的有机联动,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功能分离造成的结构失衡。功能集成的实现需要在城市设计阶段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指标体系将复合性纳入土地开发的考核标准,并引导开发主体以多功能共生为目标配置空间形态,形成协同共享的城市单元系统。
(二)推动存量土地更新激活低效空间资源潜力
以存量优化为主导的土地政策体系已成为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方向,对既有土地资源的再开发与功能再造具有现实意义。低效用地更新需以空间整合与利益平衡为前提,综合考虑经济性、可达性、社会承受力等因素,构建以更新单元为基本单元的片区改造体系。针对老旧工业区、闲置商业用地等类型,应鼓励采用“整合+分期”的更新策略,引导功能重构与产业升级并行推进。在制度保障上,完善土地权属整理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与协同治理,在产权、收益与风险分配上构建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技术路径方面,引入地上地下空间联动开发理念,提升容纳能力与复合效益,实现从二维开发向多维整合的转型。通过激活存量空间,不仅可以缓解新增用地紧张局面,也能推动城市功能提质与空间结构重塑,释放城市内部潜力。
(三)强化土地生态属性构建绿色低碳城市空间体系
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将生态功能作为空间规划的重要维度,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构建绿色、韧性、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在开发用地布局中保留生态廊道、水体缓冲区与城市绿核,实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生态用地不应仅限于绿化指标的完成,而应强化其在雨洪调节、热岛缓解、空气净化等方面的实际功能价值。在土地使用过程中,推广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等理念,将低碳技术与土地开发深度融合。同时,通过设定生态保护红线与开发强度上限,对生态敏感区与自然保留区实施严格保护制度,避免无序开发对环境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在政策层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与绿色激励政策,引导市场资源向生态效益突出的项目集聚,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土地开发的全过程。
(四)建立系统协同机制推进土地治理现代化进程
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离不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建立跨部门协同、多元主体共治的工作机制是提升治理效率的关键。在部门协作方面,应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构建“资源—规划—建设—运维”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从土地供给到后期管理全过程的制度闭环。在规划统筹方面,打破传统规划边界限制,建立以“片区—走廊—节点”为核心的空间统筹机制,强化交通、产业、住房等多种功能系统的集成协调。在政策制定方面,鼓励多层次用地政策创新,探索差别化的地价机制、开发强度调控机制与公共服务分担机制,增强土地政策的弹性与适配性。在公众参与方面,推动以协商共治为特征的土地治理方式,构建多方沟通平台,提升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与合法性。通过构建系统协同治理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利益有效协调与社会共识融合。
结束语: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要素,其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关系到空间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结构优化、更新提效、生态协同与制度创新,可以推动土地使用模式从粗放型向高质量转型。构建系统协调、功能复合、生态友好的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绿色转型与长期繁荣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成林.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路径探析[J].城市规划学刊,2023,43(02):58-65.
[2]王建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问题,2023,43(04):92-98.
[3]陈志新.土地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23,41(06):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