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采矿工程高效开采探索

作者

吴浩

身份证:61272219941218337X

摘要:采矿工程作为资源型产业的重要支撑,其高效开采技术关乎矿产资源的开发效率、能源利用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传统采矿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绿色矿山与智能矿业建设的要求,亟需从工艺流程优化、设备升级与智能技术集成等方面推进变革。本文围绕采矿工程高效开采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讨现代化采矿模式下的核心技术路径与管理机制,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高效开采;智能矿山;技术优化

一、采矿工程高效开采的技术基础与管理逻辑

(一)矿体赋存特征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制约作用

矿体形态、埋藏深度、围岩稳定性等地质条件对采矿方法的适配性产生决定性影响。稳定性较好的厚大矿体适用于大规模机械化采掘,节理裂隙发育或地质构造复杂的矿体则需采用灵活的分段开采模式。浅埋矿体可采用露天开采,具备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深部矿体则依赖地下开采系统以保障人员安全与地表环境保护。不同采矿方法在产能组织、通风排水、设备配置与安全管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矿体赋存特征的识别与匹配是高效开采方案设计的前提,直接决定矿山的经济效益与作业效率。

(二)采矿设备配置对作业效率的直接影响

设备是采矿工程实施的核心工具,其选型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采掘效率与资源利用率。重型采掘设备如液压凿岩台车、电铲、挖掘机与铲运机等在连续作业条件下表现出极强的机械化作业能力,适用于大断面、高强度的采场作业场景。运载设备配置需与采场通道断面、运输距离及矿石硬度相适配,以避免装载不足或过度负荷影响效率。设备调度方式也对效率提升有直接影响,合理配置备用机组与检修计划可有效减少设备故障率和非生产停机时间,推动采矿系统整体运行节奏的稳定与高效。

(三)作业流程组织与调度机制的协调重要性

采矿流程涉及破碎、装载、运输、通风、排水等多个环节,各环节间的有序衔接是实现高效开采的关键。流程设计需结合矿体特性与采掘工艺设定合理节拍,避免因环节脱节引发系统阻塞。调度机制在生产组织中起到枢纽作用,作业计划应以采场动态信息为依据,灵活调整设备运行路径与人员配置,确保资源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实现最优匹配。信息化调度平台可实现作业状态实时监控与任务分配自动化,提升流程组织的响应速度与调控能力,有效防止产能瓶颈与重复作业现象,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二、采矿工程高效开采的关键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智能采矿系统的构建路径与集成机制

智能采矿系统通过自动化设备、信息传感技术与数据驱动算法的融合应用,实现矿山作业过程的自主感知、精准控制与动态优化。在系统构建中需先实现矿山环境的数字建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与地质雷达构建矿体地质模型,为采掘路径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基于5G通信与工业互联网架构的实时数据传输网络,可保障监测信息与控制指令的低延迟交互。自动化采掘设备如无人凿岩机与智能铲运车通过感知系统感知作业面环境变化,并结合路径规划算法实现自主作业与避障。系统集成过程中需重点解决设备之间的协同调度问题,通过边缘计算与云端控制实现指令层、执行层与监控层的联动统一,确保采矿过程在复杂环境下仍具备高效率与高稳定性,推动矿山作业从经验型管理向数据驱动型模式转变。

(二)充填采矿技术在资源回收率与地压控制中的协同价值

充填采矿技术在提高矿石回采率、降低地压灾害风险与保护地表生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核心在于通过废石、尾砂或高分子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回填,恢复地层稳定结构。在工艺实施中,需对采空区空间形态进行精确测量,并依据围岩稳定性确定回填体强度与固结时间,以保证支撑效果与生产节奏的协调统一。充填工艺与采矿工艺需实现耦合设计,保证采掘进度与回填进度相互匹配,避免形成大面积空区引发冒落或坍塌。物料输送系统的自动化提升可提高回填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风险。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充填材料多采用选矿尾矿或废石再利用,体现绿色矿业的循环发展理念。通过工艺优化与材料选择提升回填体性能,不仅提高了矿体完整回采的可能性,也有效增强了开采区域的地质稳定性,实现采矿效率与安全保障的双重目标。

(三)深部矿井通风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思路

深部矿井作业面温度高、气流阻力大,通风系统运行能耗高且管控难度大,亟需在结构优化与控制方式上进行节能技术革新。通风网络设计应以分区控风为原则,根据采掘区域分布设定主辅风道布局,减少无效通风区段的能耗浪费。在系统运行中,变频风机替代定频设备可根据风量需求动态调节运行功率,显著降低电耗水平。风流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气压、风速等参数并反馈至控制中心,通过智能调节系统实现风流分配优化与运行状态预测调整。隧道密封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漏风与短路风现象,提升通风系统的整体效率。节能优化还应注重风流组织的人机匹配性,使人员作业区域风速适宜、温度适中,提升作业舒适性与健康保障能力。通过技术与管理双重优化,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通风系统,助力深部矿井采矿效率的全面提升。

(四)爆破参数优化对破碎效率与环境控制的双重作用

爆破作为采矿作业的先导环节,其参数设定对后续装载与运输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爆破设计需基于岩石结构与层理特征确定孔距、药量、起爆顺序等关键指标,确保形成适宜粒径的矿石堆积状态,减少二次破碎作业的需求。在高效爆破控制中,电子雷管与数字起爆系统的应用提升了起爆时间的精准度与可控性,使得爆破波干涉效应得到精确调节,形成理想的破碎裂隙分布。爆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震动、粉尘与飞石控制上,需采用围岩稳固剂、覆盖网与抑尘剂等辅助手段配合爆破参数优化,降低爆破扰动对周边结构与人员的安全威胁。全过程爆破仿真技术的引入可在设计阶段评估不同参数组合的爆破效果与风险等级,指导现场实施。通过科学的参数设置与辅助技术融合,可实现破碎效果最大化与环境扰动最小化的双重目标,为后续高效作业提供坚实基础。

结束语:采矿工程的高效开采不仅关乎资源回收率的提升,更承载着安全保障、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多重诉求。通过构建智能采矿系统、推广充填开采技术、优化通风系统与精细化爆破设计,可实现采矿作业的全流程提质增效。未来采矿工程将在多技术集成、系统协同与绿色发展方向持续突破,为建设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矿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立全.智能矿山建设中的自动化采掘系统研究[J].矿业装备,2023,43(02):33-38.

[2]赵宏伟.充填开采技术在复杂矿体高效回采中的应用探索[J].金属矿山,2023,42(06):62-67.

[3]刘启东.深部矿井节能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与实践[J].矿山通风,2023,41(05):49-55.